某天无意从南方周末的公众号上阅读了推送文章是关于张宏杰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是我头脑记忆中鲜有的历史知名人物之一,而我对曾国藩的认知仅仅来自于高中历史书上提到的几个晚清屈辱事件主人公之一,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曾被我认为是奸臣。
当我看完张宏杰笔下的曾国藩后,虽然是三本厚厚的书,但是作者写的尽可能全面及带有论据地刻画了一个客观的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并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不堪,书虽厚,但是阅读起来却并不困难,里面引用了很多曾氏家书作为论据,这也让这三本书看起来科学,严谨,客观,详实很多。
真正系统化领会心理学的内涵后,我更能体会这位古人的卓越之处,曾国藩甚至成了我难得一觅的精神偶像。在封建时代,读书人只能通过科举当官来实现一个男人的志向,而这种志向是来自于那个年代的思想和体制,并不是每个读书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似乎读书人的学识只有当官这一条道能用得上,唯有士大夫才能被人所认可。而他能在那个年代领悟到读书不仅仅是因为科考,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导做人的道理,成为有识之士,修身养性。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弟弟们时多是“以兄代父”的角度,他就像一位老父亲似的十分重视弟弟们的前途,书中并没有写到他的4个妹妹们,就像关于他母亲的记录也是十分罕见,他自己4个女儿里有3个命运,只有最小的一个女儿过上了好日子,这样的对比更让我看到了在封建时代,女性是多么被忽视,她们是男人的附庸品,更是礼制的牺牲品,鲜有几位女性能真的和男人并肩站立,我想慈禧能垂帘听政那必然走了极其不易之路。
曾国藩在自己30岁时幡然醒悟,决定做个“圣人”,树立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他不仅说,而且“知行合一”。很多人都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啊,我都知道,可我就是做不到”,因为只是“知道”,却不愿意去实践,以前我也总是这样为自己开脱,当我看到书中描述曾国藩在身患体癣,奇痒难耐,失眠,朝廷不信任,还要带兵打仗,与各路官员周旋,被自己看中的人才所背叛,却在立志后依然坚持每日自省,写作,写家书,修正自己的不足,教导家人与下属,哪怕在第一次中风发作时,他也没有放下那些能成为“圣人”的行为,而他在61岁突然脑溢血而亡。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极少,我想曾国藩能算得上一个,他早就看明白清朝必将终结,可作为臣子,作为理学家,他没有选择背叛,“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也要辩证地看待吧,他忠于自己所信仰的,这便是“诚”。
有时候我不禁想,在那样的时代活着也很艰难吧。可在我们这个和平时代,随波逐澜,没有精神地活着也不是易事,我们总想做点什么证明自己还存在,于是我们需要外界的认可,我们需要物质的依附来包裹自己。我却觉得这样挺悲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