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告诫我们不要推崇难得之货呢?
为什么很多人去花钱买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呢?
为什么倡导什么一过度,就容易被坏人钻空子呢?
道德经启示录
第十讲:当心欲望的漩涡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章告诉我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什么意思?只要我们不太过度地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之间就不会你争我夺;如果我们不太推崇那些很难得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假如我们不去到处显摆那些能让人产生贪心的事物,老百姓的心就不会乱。
讲个好玩的事,我的一个朋友,他们去买茅台酒。他说,买茅台酒要坚持从生产线上到包装,一直跟到家,不能错了眼珠。如果错了眼珠之后,很有可能茅台酒说不定在哪个环节就出现假的了。茅台酒会变成假的?就是因为大家都太推崇茅台酒了,太在乎茅台酒了。所以造假的人才会多。
推崇什么,只要是一过度,就有人钻空子,就有人借着这个来做坏事。我们今天太多的人被欲望所掌控。
今天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太在乎面子。这是一个极度鼓励消费的时代。消费没有错,但是消费一定有一个合理的限度。现在很多人买东西,不是根据我需要什么东西,我去买这个东西,而是因为人家有了什么东西,我就去买什么东西。
更好玩儿的是,一栋楼里面五家买了私家车,第六家根本不需要私家车。儿子和儿媳妇在外地工作,老两口在家里面,觉得别人家有了,我们家没有,没有面子。也去买辆车,二十多万,停在楼下,没人开。
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但是人确确实实要知道,欲望它是一个漩涡,一旦卷进去之后的话,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灾难。
一个老板已经债务缠身了,但是他为了借更多的钱,能让企业苟延残喘的活下去。把高利贷借来的钱去买豪车,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他还行,他有实力,这样为了让更多的人继续把钱借给他。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坑了自己,而且坑了太多太多的投资人。
所以人生的最大智慧之一就是能够看透欲望,掌控欲望。
道德经启示录011:欲望管理应必修
为什么说欲望就象心田上长的杂草?
为什么说管理欲望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为什么说做企业当老板要时时刻刻注意把握平衡?
道德经启示录
第十一讲:欲望管理应必修
上一章讲,欲望是一个漩涡,人一旦落入漩涡之后就会很危险。
我有一个比喻,欲望就像人心里长的草,我们人最宝贵的理性就像我们种的庄稼苗。一旦下了一场雨之后,大家都知道是苗长的疯还是草长的疯。肯定是杂草长得更厉害,种过庄稼的都知道,这叫:草欺苗。所以,我们每天来管理自己的内心的欲望,就是要像农夫一样,下雨之后,要把心里的杂草除掉一样。
对已经有一定社会成就的人来说:管理自己的欲望应该是人生的必修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大道的法则就是阴阳平衡,平衡就是要对等。也就是说,你有这么大的目标,你就必须有跟这个目标相匹配的资源。如果你没有跟这个目标相匹配的资源,你就很难实现你的目标。不仅仅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反而会把自己拖入泥沼。
第二个,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都是要跟别人发生关系的。彼此之间发生关系,就一定有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利和义要对等,我赚你一百万,我就应该给你创造一百万的利益,我就应该给你创造一百万的价值。如果我赚了你一百万,只给你创造了五十万的价值,我只尽到了五十万的义务,那我就欠了五十万,这就是利益不对等。
如果说,彼此之间的利益不对等,你的资源匹配和企业目标之间不对等,或者是你的掌控能力和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不对等,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糟糕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对于欲望管理不恰当,最后被老天爷清算。
在读《道德经》第三章的时候,我在书上写了这样一段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老板被老天爷清算,他本质上是欲望和能力之间,目标和资源之间,进攻和防守之间,没有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一个人从零起家,脱颖而出,需要有一个“敢”字。他必须要有胆量,有魄力。但是,如果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有了一定富贵之后,他应该还有一个“怕”字。
如果当一个人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心里面缺少这个“怕”字,他就没有顾忌,他很容易造成失衡,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灾难。
我们身边太多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不是这个人不好,不是他的能力不强,也不是他的初衷不对,只是他把正确的事情做过头,失去了平衡。他的欲望和他的能力之间,他的欲望和他的资源之间,是不匹配的。
那么管理欲望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在做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甚至随时都要问自己:“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我能招架的住吗?如果将来有意外情况发生,我现在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
很多人就是对未来过于乐观,不够理性,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上面,最后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一定要有个“怕”字,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问问自己。
道德经启示录012:人其实比驴还蠢
为什么老子告诫我们吃饱了以后别想太多?
这难道真的是愚民之道吗?
为什么自认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自然界中工作时间最长的?
哪里能看出我们人类有些方面比驴还蠢?
道德经启示录
第十二讲:人其实比驴还蠢
在第三章中,老子告诫我们: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然后接着又举圣人的做法,来给我们做参考,来给我们做提醒。他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什么叫“虚其心”?就是让老百姓少一些心机。
什么叫“实其腹”?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没有生存压力。
什么叫“弱其志”?就是要减弱老百姓的这种攀比竞争的意图。
什么叫“强其骨”?就是让老百姓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老子继续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让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了,叫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些喜欢动歪脑筋的人他也不敢胡做非为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正是按照这种无为的法则去做事,所以他才能治理的更好,所以才能够无所不治。
其实,我这么讲完了之后,大家也未必能够了解老子的意图。但是,我看了这段之后,在书上写下了七个字:人其实比驴还蠢。
有一位老师在北大讲《道德经》,她讲:一头狮子站在人类打完仗之后的战场上,发现到处都是被杀死的人。这个狮子就很奇怪,它说人这种动物,他又不吃,杀这么多干什么?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动物的立场上来回头看人类的话,我们是不是有很多行为很可笑呢?我们骂人经常说:蠢得像头驴。是不是我们人类有很多行为比驴还蠢呢?
有统计,在自然界当中,工作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大的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人类自喻为万物之王,假如我们站在动物的立场上来看,发现我们很多行为,很多举动并不高级。
举几个例子,十个人吃饭,桌子上一定要摆满十五个人、二十个人甚至二十五个人才能吃掉的东西。生活中非常常见吧,为什么?讲排场!每次我出去参加这种宴会的时候,都非常的痛心。看到那么多的食物,那么多很好的食物没有吃掉,倒进泔水桶。我想,驴不至于这么蠢吧。
第二个,新华书店里面花五块钱就能买到一张挂图,那上面告诉我们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之间是相合的,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之间是相克的。食物之间如果搭配不好,会给人带来疾病,给人身体带来不适。更严重的,长期下去会带来很严重的疾病。
如果我们吃一餐饭,桌上摆上十几甚至几十道菜,这种食物之间相克的概率就太高了。
那我们人类既然是高级动物,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把这个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少几个品种,减少食物之间相克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呢?我们人类说自己高级,我觉得我们跟驴之间相比的话,今天看来,我们不觉得我们比驴高明。
第二个,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网络上也好,人为了出名,为了走红,为了一夜之间暴富,不择手段,什么招都能使得出来。没有任何敬畏心,没有任何底线。
人总自己认为自己聪明,实际上是人自己认为的。如果我们换个立场来看,我们人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愚蠢的。我们蠢,蠢在什么地方?我们分不清自己想要的和自己需要的之间是有差别的。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很少,我们想要的很多。我们因为天天被过度的欲望掌控,追逐那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反而忽视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为了排场,为了气派,为了有面子,浪费了太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食物,反而给身体带来了莫大的伤害。
所以说,人类真的应该学会谦卑,不要自大!
道德经启示录013:道生万物藏万物
为什么老子说大道是无形的,是空虚的,而又是无穷无尽的呢?
庄子为什么说道在屎尿当中呢?
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为什么想盯着竹子悟道呢?
人类到底应该到哪里去体悟大道的存在呢?
请看道德经启示录013:
第十三讲:道生万物藏万物
在七个价值连城的七个问题里面,我们提到,这个世界到底是谁创造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宇宙世界背后,有没有一个无比简单而又永恒不变的法则?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老子告诉我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大道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今天的理解,是空虚的,是无形的,指冲。虽然它是空虚的,是无形的,但是用起来呢,它又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说这个道,非常非常的深远,非常非常的悠远。我们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来的,因为它是万物之宗,宗就是根本,是源头。我们能够可闻可见的所有的万事万物,它的根源都在道。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这个道,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不会有棱有角的,它也不会跟别人产生纠纷,产生争夺。更没有光芒,它把自己混同在尘土当中。你感觉到它存在,你又看不见它。我们对道的感觉是若有若无。
老子继续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也不知道大道是谁的后代,但是我知道万事万物是道创造出来的,但是道是谁创造出来的呢?道似乎是天地的祖先,天帝就是上帝,上帝的祖先就是道。
老子在这里面告诉我们大道是很神秘的,是很悠远的,是似有似无的,是用之不尽的,是万物源头。尤其告诉我们,它是生了万物之后,又藏在万物里头了。也就是说,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出来的,但是道生完万事万物之后,我们万事万物里面都有道,道都存在万事万物当中。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如果我们把大道拟人化,把它当成一个人来看的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实际上是一个大隐士。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隐士呢?你看,没有锋芒,没有纷争,没有光辉,混同于尘土,似有似无。
那我们怎么去感知道呢?既然,道在万事万物当中,我们只要认真去观察、参照万事万物,我们就能从万事万物当中,参悟出道的存在,能够感知到道的存在。
最有名的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想通过格竹来悟道。还有道家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书里面讲了四个字:道在屎溺。就是我们大小便当中都有道的存在,就是道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我们读了《道德经》之后,一定要知道,我们既要读文字的老子,读有字的《道德经》,又要读无字的《道德经》。既要读老子,又要去读日子。没有办法通过文字直接触摸到道,道在万事万物当中,我们必须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东西上面,去感悟道的存在。
那么,针对老子的第四章,我也写了打油诗,跟大家分享一下:
用之不盈道似冲,亦深亦幽万物宗。
挫锐解纷和其光,融于万物与尘同。
似无似存没形象,宇宙本源无始终。
有朝一日心灯亮,自有金轮映虚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