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很挑剔的人,对很多事物都挑剔,包括自己。
苛求完美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有时候你得承认大多数时候这个习惯会给我们自己找不快。
(1)把完美当成一个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让生活更快乐。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同性、饮食、安全感这些本能相同,是宇宙赋予生命的基本使命。但如果我们误解了上天的美意,这个原始本能也会成为痛苦的来源。
其一迷失在完美的假象里,滑入自我陶醉和自我崇拜的泥潭中,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神,这个痛苦叫做自大。读者一定会奇怪,自我崇拜多好啊,说明我很优秀,怎么会有痛苦呢。当然会,因为事实是“我”也有不足,“我”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自大光环蒙蔽了头脑的清明,对事物的判断便会失明,稍有不合意痛苦失落感就会强烈的袭来。
其二执着于得不到的东西,深陷自卑的泥潭,被情绪所左右。无论哪一种,你都是误解了上天的美意。
是立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承认你、我、他,乃至万事万物都是有先天缺陷的,所以才会有进化机制,客观的理解“我”的存在是一切的起点。
我们在不同时间对美的追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幼儿园时的我,可能得到一支棒棒糖就是完美,邻家豁牙的小妹妹就是美,其他都次之,而到了少年时代,一首爱哼唱的歌曲,一头长发的长腿姐姐才是美。这里“我”对完美的追求一直在变。所以追求完美换个角度说就是追求成长,成长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只有不执著于结果,才能更好的成长。就像竹笋的使命是成长为竹子,水仙花的使命是盛放出花朵,苍鹰的使命是翱翔于蓝天,亲爱的你是怎样的成长使命?
各自的成长是不同的课题,没办法比较。
(2)接纳不能改变的,找到美的观察视角,提升自己审美能力。
追求完美不是偏执的自我嫌弃,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认可自己,不欣赏肯定自己,我们从何来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活哲学,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有美的部分,你要找到合适的观察角度去发现美,认识美,你才能够打造自己的美。
理解别人眼里的完美与你的不同,学会在纷繁的世界中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佛陀说你是什么,你看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内心里对自己不认可、不满意,你看周围只会不断的发现社会的黑暗和接受人性的负能量,反之亦然。
对美的认知能力不同,对自己的成长要求就不同,混沌的美学认知追求的是混沌,明朗的美学认知追求的是明朗。美其实也是有层次深浅之分的,美还是受文化背景、经济价值等人类社会特有的背景影响的,而终极美学是与哲学、宇宙观高度吻合的,需要有分辨力才能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也是提升对世界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反过来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了,更贴合真实的世界,对美的感知力和自我的成长阶段也必定与之匹配。
(3)保持灵敏的觉知,分辨欲望与本心,修炼美的定力。
完美是来自于本能识别后的理智,完美是神的存在,必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且抽象于现实生活的存在。本能的欲望之心会不断来干扰我们的认知。比如说你给自己定位的完美目标是成为作家,在通往作家的进阶之路上,你发现太不简单了,竞争对手很多,不仅仅有科班出身,理论功底积累深厚,还有无数类似于你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同你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业也不乏精美小作,于是你开始动摇,开始自动化的算计。这种现状下,“我”的创作似乎看不到未来,要不我换个目标吧。来自于功利盘算的那部分你会聪明的识别隐藏的危险,放大危险的影响程度,对你释放出其他备选方案的暗示。你如果定力不强,选择接纳这种暗示,实际上你就背离了最初的目标。保持对各种声音的灵敏警惕和觉知,开放的接纳各种声音,同时也要学会分辨杂音,比如这个例子里目前看到的杂音是困难,任何一条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这不应是放弃的理由。这里从觉知、分辨到剔除的过程,就是修炼完美定力的过程。
(4)对外部宽容、对自己挑剔,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欣赏自己的美,严格的改进自己的短板,即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也要鞭挞自己的懒惰和不足,有能力就跑步前进,没有能力就走路前进,只要坚持向前,终有一天可抵终点。
永远不要花费时间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纠结,理解他人,接纳与自己的不同,允许别人会犯错,因为你改变不了。你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他人的权利。你才会改变世界。即使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如果你被世界改变,坚持做你自己,那么你的存在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你在世界就在,谁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要完美,要蜕变,要努力,要挑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