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虽然讲的是椭圆,我却不止一次想到了圆。
围绕一个点转,完美的一个集合!
生活中的我们,其实非常喜欢去画一个圆,心中盯住的那个目标,或者是最关注的事情,总想追求完美,不能相差分毫,因为略有疏忽,就不圆了。若相当长的时间(会不会一辈子?),一直在自己画定的圆中,像不像那只拉磨的驴,即使蒙上眼睛也毫不懈怠地转,想想这样的状态,就觉得累。
而椭圆,便有了不同的节奏,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就有速度、距离上的变化,若比作生活,就生动了些。而两个焦点,就分散了注意力,就有给自己“劝说”自己的方向。
比如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焦点,你关注什么?都可以啊。累了的时候可以问自己:我得到了什么?挣到钱了可以,长了本事可以。
学习内容中有个短时效应和长时效应的博弈。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对我感触也很大,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首先关注了眼前的利益,尤其是在当下,学历普遍提升,而工作就业的机会却不那么乐观的状态下,很多人就首先看中了挣钱的多少,也包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首先考虑到就业的前景和收入。若一个人能冷静的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可能就会更好地处理纠结的状态了。想到了单老师曾问:你希望老了(80岁)的你什么样子?我当时就跳出了自己画的牢笼———活着,健康地活着,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儿。

用椭圆来分析很多事情,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焦)点,看似简单,要做到却不易。
《万历十五年》中张居正作为首辅,在死后又被查收,牵连到整个家族。其中分析原因是他“小看”了文官,这些官员们不仅是有才还有权的,所以在他一味的控制下,大家有很多的不满,最后爆发出来。而在其之后的申时行就是一个比较中庸的人———既能稳定文武官员们的状态,又能逐渐地与万历走得更加亲密。
若是放在以前,我对申时行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屑的,我的认知习惯是非黑即白的,没有那么多的灰色地带。而生活可不那么简单!

还有另一种椭圆的焦点,那就是角度的问题。“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儿吃”,我们用了好多年鼓励勤勉的话,被曾仕强老师补充了一句,马上知道了易经的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而动!
生活中试着拓宽眼界,利用椭圆的模型,有些事情就不会执拗。但这,仅仅是在二维空间,还没到高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