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与解药》
早上的脸从
玻璃中浮上来。
浴室,剃刀,墙,妻子
一一恢复了原形
窗外,光线
产生了。
鸟儿问答,关于
每天都在失去的身子
仅用比喻度过这一日
是再好不过的解脱了:
“她们。我。那时。”像花落和人亡
沉浸在两不知里
作者:陈先发
语言在诉说,关于我们的镜子。
如何运用语言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语言先于我们的存在而存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在享用语言,却成为了语言的奴役者。但陈先发没有成为被奴役者,他知道,我们存在于语言当中,语言给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构想和表征。于是他通过语言,来为我们构建出,诗世界的表观。
先从早晨玻璃中浮现的景观,“我”看见“我的脸”,看见浴室、妻子、剃须刀与这个世界,但是,“我”真的是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吗?“我”,是用镜像看的。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我们是通过镜像来看这个世界,那意识不到的、无形的镜子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镜子中,一切“恢复了原型”,“我”通过镜像而完成了世界构建的第一步。
接着被构建的世界,也慢慢展开了,
“窗外,光线
产生了”
“我”看见了光,看见了鸟儿,听见鸟儿的鸣叫,并认为“鸟儿问答,自己每天都在失去的身子”,通过对世界的转化,“我”将这一切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主体。在鸟鸣声中诗人构建了自己,这是鸟的诘问,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诘问。
接着,诗段的过渡来源于寻求苦痛的解药,“我”失去的是物质,是在时间流逝中不断衰老的本体,也是内心枯萎的,别人所未知的部分。这样与无物之阵对抗的苦痛,遍布时间的每一个毛孔之中。悲凉之雾,遍披华林,一呼一吸之间,使得诗人想要解脱,这时候那神秘的共时性出现,不需要因果,“她们,我,那时”,平行的出现于此刻的时空,这是诗人与世界的联系,是不同时空中关系的连接,是扩大了的此时与彼时的意义联系。句尾最关键的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未知,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纠缠。他们不是二元对立的,他们相互渗透成为诗歌意义的构件,最终成为诗歌意象的完整系统,不受制的意象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内,几千年前坠楼的绿珠,几千年前坠落的花朵,很久以前或者是不久前的她们,很久以前的我,此刻的我,想要感知,却未曾感知。
这是早餐时的一瞬,是一段时间,是过去,而我们却永远不知道,这就是,残酷问题的解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