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Welsh Corgi
Cuteness could and should be measured in units of Corgi puppies, because, well, look at them.
Welsh for dwarfed dog, Corgis come in two equally adorable variations: the Pembroke and the Cardigan.
While the slightly larger and more colorful Cardigans is not without its fans, it's the Pembroke that tends to win the popular vote.
可爱程度可以也应该以科尔基小狗为单位来衡量,因为,好吧,看看它们。
威尔士语对于矮小的狗来说,科吉斯有两种同样可爱的变体:彭布罗克和开衫。
虽然稍大一些、颜色更鲜艳的羊毛衫并非没有粉丝,但彭布罗克羊毛衫往往会赢得民众的选票。
The Pembroke has been a favorite of Queen Elizabeth II since she received a Corgi named Susan for her eighteenth birthday.
In addition to being cute as a button from birth right through their golden years, the breed is a subject of rather endearing folklore.
According to legend, Corgis were the traditional steeds of woodland fairies, and were eventually introduced to humans as a gift.
自从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在18岁生日时收到一只名叫苏珊的柯基犬以来,彭布罗克一直是她的最爱。
除了从出生到黄金时代都像纽扣一样可爱外,这个品种还是相当可爱的民间传说的主题。
根据传说,科尔吉斯是林地仙女的传统骏马,并最终作为礼物介绍给人类。
美文阅读
㈠和朋友说起镜子。
朋友说每次面对镜子,他的心里都会想,人就是这样通过镜子来认识自己的面目的。随着人的成熟长大,开始工作和生活,他会寻找更多的镜子,更多各种各样的镜子,来确定自己的长处短处。但是,就是那些镜子,有的时候,也会使人迷茫,恍惚,不知哪个更是自己。这个时候,你就处在镜子的荒原之中了。
他说当你身处孤独,自我就站到了你的面前。你的心思有时候是你联系世界的线,有时却又恰恰相反,是阻止你与世界的墙。
㈡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
人为什么会喜欢旧?因为对于旧事物存在某种感情,值得追究一番。新会变成旧,肯定经历一段时光的披沥,并且幸存了下来,也许有点损伤,却大致良好。披沥即淘汰,优胜劣败,新生事物纵浪时间长河,随着水流翻滚冲撞,最后还能保存下来,质量自有一定水平。或者这样说好了,关于“好物”这件事,新未必不如旧,但旧物的好却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所谓的“经典”,无非也就是赢在“确定”两个字而已。却也有些称不上“经典”的旧物,同样让人怀念,勾撩起人们许多心思。一张旧海报、一部旧电影、一首老歌,甚至一棵老树、几栋老屋……这些跟事物本身的质量都无关,却与人的遭遇有关。
人只能活在“当下”,所有的过去都已成了“回忆”,且越活当下越少、回忆越多。歌云:“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回味无据,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这些老东西了。
“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固然可以当作传家宝物,一代传承一代,世泽绵延;几封破旧书信,一只缺角老茶壶,难道就不能用以念想前人往事,旧情绵绵吗?
㈢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是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控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毛病!”
交通的状况是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建,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制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一些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而就那个清洁工人来说,我想,她不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之唯一标准的“理智”,但她没有忽略“正常”人还不能缺少的良心,因为她相信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就梁晓声来说,我想,他当然知道这一次闯红灯会抢到时间,但他虽然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遵守这项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义;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则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要求我们关爱每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先贤相信“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已经涉及人与他人、社会、世界及其本源的关系,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