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小孩子玩游戏确实需要适度控制。但作为家长,不能简单批判。恰当引导孩子,以游戏的“上帝视角”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当作一种独特思维的训练,这才是最关键的。
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无不是为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
真想要让孩子摆脱网瘾,做家长的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如果只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不去深入了解,逃避只会让事越来越大。
当你见识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就像没有人一边玩《塞尔达》一边玩《贪玩蓝月》一样,人的阈值会越来越高,逐渐对低质量游戏变得不感冒。
很多人对见识的增长都来源于年龄,但是这样太花费时间了,当你帮助他见识过什么是更好的东西,低级的刺激对他就没有意义。
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过去非常执着于喜欢的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
游戏是一个把复杂事物条理化的产物,游戏的很多玩法的设计都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性,只不过设计者将规则设计得比现实更清晰、反馈更明确、更洞悉玩家的想法。
玩家始终需要被引导,不然就很容易离开游戏,孩子也一样。
每一次目标无需太难,太难会适得其反,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画饼 - 完成 - 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让人始终在追求。
下面我来讲几个技巧。
第一步:贴标签。人们反感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往往会给自己贴标签,这是一个快速定义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标签之间是有联系的,标签越多,就越能准确的定义一个人的特点。
除了贴标签以外,我们还要不断的更新他的标签。
在游戏设计中有一个常识,策划几乎不因为玩家没达到目标,而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来作为惩罚,相反是许诺一个奖励,你达成了才能获得。
如果我的儿子反复受到惩罚,他会觉得这事不适合我,他会逃到一个天天夸他很厉害的舒适区中去,而这往往就是游戏。
奖励跳出来的特效永远酷炫具有仪式感,希望你记住我们对你的好,让你心情激动的明白,这是我们奖励你的,而不是我们欠你的。
奖励的目的是它能让儿子获得短暂的快乐,满足他的某一个需求,但过去就没了,下一个目标又在眼前。
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过去非常执着于喜欢的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目标的拆分和建立,让人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
拆解标签让你找到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奖励和惩罚,张弛中找到引导的平衡点。
感:今天中午的时候重新听了《游戏化思维》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讲的和这篇文章有其相同之处,不过在当中体现出来的案例就更加的适应自己身边的环境和思维方式。
思:对于游戏化思维的内容,这个作者当中的见解给我一个很新的体会。可以说我们也能用上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给自己做一个游戏化目标的生活体验,当自己能体验到游戏的奖励的快感时,会获得一个额外的体验,而且也能让自己能坚持的更久。
行:建立游戏化的目标和细分目标,使得自己能持久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