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80后,已婚,有一个六岁的孩子。
去年,张先生在全国一线城市买了一套房,首付20万,月供3千。
他跟身边的朋友说了一句心里话,没有指意谁,但言语中透露着无奈:“现在的人啊,都希望在大城市买房子,在老家买新房子都觉得不值钱了,非得要跑到一线城市买。在农村,还住着泥砖房子的话周围人都会在心里看不起你,会觉得你比他们低人一等,他们高高在上,他们连跟你说话都会有一种压迫你声音的气势。很多人为了自尊心就算借钱也要把新房子盖好。”
张先生没有告诉朋友,他妻子要求一定要在一线城市买房子,他说的这番话,看似是在说其他人,其实是包括了他在间接地说他的妻子。
不过张先生很清楚,他妻子的想法不只是妻子一个人的想法,妻子这样想也不过是为了儿子着想。
张先生一家四口人,母亲、妻子、儿子和张先生本人。
这几年,妻子一直照顾儿子,张先生挑起大梁,他那一点工资还房贷后基本入不敷出。
妻子很久没有去工作,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一开始,张先生的母亲也和他们一起在这个一线城市新买的房子里住。
有一天母亲和妻子吵架,母亲后来回了老家。
朋友问张先生:“你母亲回去老家独自在一个屋檐下,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你不觉得让你母亲独自在老家生活而你和妻子儿子在城市生活这样的做法是很自私的吗?”
“有周围的亲戚会照顾母亲的。况且母亲说她不适应在城市住。”张先生若无其事地说,却掩饰不了眼神里瞬间划过的一丝黯然。
朋友一边观察着张先生的表情,一边接着说:“那你妻子没有试着去找一些可以在家做的手工制作工艺品来兼职赚点钱帮家庭分担一下经济压力吗?”
“有啊,但是比较难找到适合她的。”张先生回道。
张先生微信账号签名是:敬天爱人、且知行合一。
张先生确实做到了他微信签名里引用的这句话。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也反应了这个人的大概性格脾气特征。
“声音发于心而现于外”,张先生说话声音温柔中带着理性与智慧,张先生是一个脾气好的人。
他对人对事,冷静、善良,想做的事情就会用心地彻底地做好,不计较付出,很少抱怨别人,也很少责怪他人,讲诚信,里外如一,总的来说他是个优秀的人。
他妻子很长一段时间照顾儿子,没有出去工作,他从来不会责怪妻子,妻子与母亲吵架,他没有责怪妻子,他懂得包容。
他明白妻子照顾孩子也是很累的事情,当一个人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件事情的艰辛,所以他这颗心对待下的家庭算是幸福恩爱和谐的家庭。
而妻子亦明白他的艰辛,后来妻子终于找到了一份星期六日的工作,平时星期一到星期六照顾上学放学的儿子,周末就努力工作。
张先生和妻子一家努力地用心经营着这个家庭。
只是,有时候,张先生挂念在老家生活的母亲,他担心母亲的病情,母亲手部得了怪病,二十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好,经常手痒烂,反反复复,看了无数的医生,这么多年来母亲虽没有性命之忧,却被这种怪病反复长久地折磨着。
有一天,张先生和同事一起出差,在路边买了柚子,一个就要十元。张先生说好贵啊,但还是买了。
同事以为张先生喜欢吃柚子,但是并不知道张先生买柚子是为了寄回去老家给母亲,路途远,他需要买品质好的柚子,才能够不让柚子那么快坏掉。
张先生每天都在烦恼着钱的问题,房贷和儿子读书的支出,家庭日常支出,及远在老家的母亲看病的支出……这些压力让他愁眉不展。
朋友说:“你可以学东西赚外块啊,单单靠上班怎么能行呢?”
张先生说:“我不知道我业余时间怎么赚钱啊,我喜欢打篮球和写毛笔字,别的我不感兴趣。”
朋友说:“你不打算学一下技术什么的吗?写文章?学平面设计?做自媒体?…”
“都不感兴趣。”张先生说。
朋友说:“你都不去尝试做一下怎么知道不感兴趣,你先做一下,说不定你感兴趣然后很想学呢?”
张先生摇摇头。
朋友不再说话。
张先生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
作为80后的张先生,不喜欢逛微博,不喜欢看微信公众号,不喜欢抖音,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他都不喜欢。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可以赚钱的可能性机会。
张先生不喜欢理科,喜欢历史政治,喜欢说大道理,他不喜欢去学一些实实在在的设计软件技术或其他方面的软件技术,他不喜欢靠技术赚钱。这样的他,也局限了他自身的发展空间。
张先生他每天都在烦恼着钱,却没有打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没有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没有尝试去做没做过的行业,他踏着自己走了很多年的老路,疲惫,迷茫,他在某一天出门,坐在无人的角落里,对着空气叹气说:“你们都指望我,我又能指望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