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处事原则与风格,其来源于个人的天性,以及后天接受的教育与自己的社会经历。
社会中的人形形色色,每天也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为人处世之道就在这二者之间得以显现。
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待人接物之道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以性格为基础去形成,或是坦率或是委婉皆可。
说实话,只要保证了最基本的礼貌与尊重,剩下的就是性格的鲜明展示,让别人去逐渐接受你的风格。
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总是复杂无比,并且总会有挤在一起的时候,这时难免会令人焦头烂额,甚至于不知从何出开始着手。
人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时就要看个人为人处世的智慧,能否得心应手地处理麻烦。
其实,很多时候你觉得累,多半是因为身上的包袱太重,一些没必要揽在身上的事情或者还没有能力承担的工作只会徒增压力。
要学会放下这些包袱,先自己的发展为主,先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再把多余的精力用来关注别人。
你会发现,在某些时候,你表现得冷漠一些,凡事不闻不问,反而能成全别人的体面,亦能让自己活得轻松。
说真的,你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很多事情你发不发表意见,并不会对事情的发展起着太大的影响。
还不如先闭嘴,两耳不闻窗外事,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成功的、真正厉害的人,一般都不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很少会管闲事,因为他们把时间花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
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有一种智慧,叫“不闻不问”。
少管闲事,做好本分工作
爱管闲事其实也算是一种性格,闲人管闲事倒还可以理解,也算是充实生活。
可有的人性格就在于过于热情,什么时候都有一颗热心肠。
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甚至于值得提倡,然而对于一个自顾不暇的人来说,就要少管闲事,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本末倒置。
少部分人总把闲事和自己的分内事平等对待,觉得别人的事也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对于被帮助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可对于他自己来说就是平添麻烦,自己手头的工作先放了下来,倒还先去帮别人。
互帮互助是人的良好品德,但相比之下做好本职工作更加重要,这是必须的顺序,不能在没做好分内事之前转移注意力。
事不关己先莫操心,将手头的事情做完再去管闲事,再去发挥自己的热心肠。
先煮好自己那锅粥,这不是自私也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以自我发展为主。
别人的感情、私事,要“不闻不问”
不打听别人的私事是一种礼貌与原则,然而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被好奇心所驱使,总想去打听别人的私事,其目的就在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作为朋友有心帮助别人,也要秉承对方先开口的原则,在对方没有同意没有提要求之前,不要一厢情愿地插手别人的私事。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不仅仅是家事,还有感情上的事情以及一些比较敏感的私事,在别人心里都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方没有主动提起,就不要去追问其中缘由,在这种事情上要懂得保持距离。
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庭中出现了矛盾,最终还要依靠亲情去解决。
作为朋友我们只能单方面地予以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而不能插足进去,否则很可能得罪别人,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一些私事不去过问也是给别人一定的空间,试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也会害怕被问起某些事。
沉默是金,少说话,多做事
在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做事的能力和效率,而不是一张嘴有多么能说,拿出成绩方能证明自己,也才能获得别人真正意义上的认可。
有道是沉默是金,事实胜于雄辩,再会吹嘘自己都没用,唯有做出一番成绩,才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言多必失,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发表评论和意见已经到了畅所欲言的地步,但现实生活却大不相同,在一些无关乎自身利益的情况中,最好少发表意见,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自己的外在形象。
发表意见和建议应当在别人许可或是要求的情况下,说两句公道话谁都会,站在道德制高点说话很简单。
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很难总一两句话去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与处境。
也只有牵涉到个人利益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说去问,除此之外,最好是谨言慎行。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人生的智慧,就是人在经历过社会的风吹雨打后总结出来的处事原则,有些人的原则在于把话讲清楚,有些人又在于少说话,多做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风格,其实只要将自我的原则坚持到底就是好的。
或许有人会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没有担当的表现。
但其实说白了,“不闻不问”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保护,不是说事情与自己无关就不过问,人人都需要培养责任心,但不可以多管闲事,不可以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就自以为是。
在沉默中,你能看清很多事情,不闻不问不代表你不在意,而是悄悄积蓄能量,等待你真正有能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那一天。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357621的白度母唐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