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把行为交给孩子——一分为二

如何把行为交给孩子——一分为二

作者: 小猫Rachel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09:53 被阅读0次

    如何把行为交给孩子——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是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只要全面看待人或事物,例如任何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道德经记载,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事物的规律,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讲的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看到事情的两面:一个是阴面,也就是坏的、不好的那一面,一个是阳面,也就是好的、有利的那一面。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做两件事:第一件是用对错去评判别别人,第二件他喜欢的他就接受,他就高兴;他不喜欢的他就不接受,不高兴,美其名曰活出自己。

    事实上,这两种表现都是常见的主观思维,或者叫狭隘的局部思维。这样活在自己的判断和偏见中,活在自己的喜好和情绪中,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呢?认知就是世界。

    在还没有真正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在还没有了解事情分享之前,我们就先入为主的对一件事情怀有否定,批评讨厌的态度,结果当然不好。

    就像你见到一个人,本身这个人是有水平有价值的,只是不符合你喜欢的标准,见他第一面的时候就感觉不舒服,那后面会有好的事情发生吗?

    成熟的人的世界里,不谈对错,不谈喜好,只谈责任,只谈是否应该,只谈真相,只抓核心,只看本质。当拥有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成熟。

    农场里关着一头猪、一只羊和一头奶牛。有一天,农场主要把猪抓走,猪恐惧极了,哀嚎不止。旁边的奶牛和羊忍无可忍,对猪说:猪兄弟啊,主人只是抓你一下,你撕心裂肺的哭什么啊?主人也是经常抓我们,你听到我们哭了吗?

    猪嘶喊道:兄弟们,你们不知道啊,主人抓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牛奶和羊毛。主人抓我,却是要我的命啊,我回不来了呀……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明白了,对于处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对于处于不同空间的人,我们切勿随意评判。

    普通人论对错,谈喜好,高手只看真相,抓核心。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没有对错,只有动机;没有对错,只有空间不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学会全面的看待事物,就要学会脱离主观喜好情绪,消除对事物的偏见。

    举例而言,自然万物中,水既能滋养我们的身体,也有可能成为洪水猛兽。一年四季,有春天就有秋天,有夏天就有冬天,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晴天就有雨天………自然万物有生长就有凋谢。龚自珍在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在讲述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达尔文讲适者生存,顺应规律才能活的好,看清真相才能活的通透。

    中国的易经大家可能都略有耳闻,易经核心就是讲的一个字“变”,两个字叫“变易”。变就是不变,不变就是变,这就是天地宇宙的核心和规律。生活,有善的一面,必有恶的一面;有阳光的一面,必有阴暗的一面;有真心对你好的人,也有故意伪装、居心叵测的人,这不正是社会的常态吗?

    无论生活怎么,我们都要接受善待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懂得包容别人,宽宥他人,就是接受和承认事物的两面性。我们不能只接受好的一面,而不接受坏的一方面。况且我们认为坏的一面未必真的坏,换个时间换个空间,坏的也许就会变成好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变化。就像孩子,也同样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他今天说了脏话,未必一辈子他都会说脏话。

    就像有个成语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管何时何地,学会接纳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学会接纳生命中所有的人和物。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人生路上也总有意想不到的好风景。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遇而安,一切随缘。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作为父母,为何不能以这样的信心对待孩子呢?不管孩子当下的行为是好还是快,我们都有能力引导孩子,影响孩子,所以说,相信孩子的背后是对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肯定是对自己能影响孩子变好的信心的肯定。

    我们经常说你相信别人和别人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你有相信别人的能力,因为你有能力让对方把你相信的东西变成事实。家长们,请不要再怀疑孩子,也不要再挑剔孩子身上,你认为的缺点那都是你的偏见,都是你无力引导孩子,没有办法影响孩子对自己失望的愤怒。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常态,符合一阴一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事物本质。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而非始终保持恒定的状态。

    优点明显的孩子,往往缺点也很明显;缺点明显的孩子,往往优点也很明显;没有缺点的孩子,往往优点也不明显。世界上没有人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没有人只有缺点没有优点。

    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要认识到以下两点

    第一,孩子的很多缺点都有,时间性更多的来自于孩子的好奇。例如,孩子第一次踢了垃圾桶一脚,这个时候,他并没有维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只是因为好奇而已,只是觉得好玩罢了。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臭骂孩子,就把孩子定义成坏孩子,那就是真的在教育孩子上面犯了大的错误。

    再如孩子说脏话,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偶尔会说脏话,并非孩子本质恶劣,而多半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首先,孩子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其次,孩子听到其他孩子说脏话,最后,可能孩子认为说脏话很酷,说说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为什么要禁止孩子呢?为什么要打击孩子呢?这也是孩子内在的有能量需要释放的一种表现,家长要么淡化这件事,要么友好的跟孩子聊一聊就好了,总之没有必要指责或打击孩子。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这些问题。在人生中,不同的生长阶段,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成长特征。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特征,就会把孩子的很多行为定义为缺点。就算是今天的缺点,也不一定是未来持续的行为,就像我们小时候还偷过别人家地里的菜,摘过别人家的水果,只是好奇而已,只是新鲜而已,只是刺激而已,并不代表我们今天就都成为小偷了吧?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不要想改造什么、看到什么就强调什么。越想改造,越强调,越是一种负面的暗示:就像拖拉磨蹭,家长总是强调孩子太慢,这样时间长了,孩子非但快不起来,还会越来越慢。家长应该表达自己需要的,比如对孩子说:“你可以快一些,爸爸妈妈也需要你快一些。”

    第二,允许孩子有一些小的问题存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饱含深情,不带讨好,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真相。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即使孩家长想改造孩子,也要在接纳和认同孩子之后,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改造他,批评他,否定他。

    第三,当你要批评一件事情时,当一件事情激发了你的情绪,当一件事情你习惯性的用对错好坏去评判的时候,你就要开始警觉了,你是不是又进入自己的主观世界?过去未被处理的情绪又被勾起来了?

    当家长在跟孩子表达观点的时候,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我说的是客观事实,还是我个人的偏见?”“我说的是客观事实,还是我个人的情绪?”

    例如,你被陌生人欺骗过几次,于是直接告诉孩子,陌生人都是坏人!这不就是在传递自己曾经的经历吗?这样只会创造出孩子和你相同的遭遇。几个陌生人骗了你,不代表全世界的陌生人都是坏人,而且一切的关系都是从从陌生到熟悉,换而言之,陌生人未必都是坏人,熟人也未必都是好人。

    只有坚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事实,才能避免被主观情绪所影响。家长要客观的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结论。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体验不一定是你的体验,但爸爸妈妈的经历有一些总结,有些建议可能对你和陌生人相处,会有一些帮助……”这才是更客观的亲子教育方式。

    家长不要用对错好坏评价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活在很狭隘的认知世界里,孩子长大后不但会用这种方法评价别人,还没有办法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

    第四,当孩子有些行为需要纠正的时候,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全面的看待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要片面的指责其行为。我们要表达正确的态度,要知道任何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把握好度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打招呼,“你有打不打招呼的权利?妈妈也知道有些人不值得别人打招呼,但首先张叔叔不是这样的人,同时就算别人不值得打招呼,也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我们的素养,你是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感的孩子,难道会被这点小是影响你的成长吗?”

    例如手机,如果你跟孩子一说话就是你就知道玩手机,玩手机有什么好来,我给你聊一聊,怎样才能不玩手机?估计孩子不会喜欢听

    换个开场白吧!

    爸爸妈妈跟你聊一聊手机的这个话题,首先你放心,我们不是为了批评你或者不允许你玩手机,我们觉得玩手机也没有什么不好,同学都在玩,你不玩你也跟同学们玩不到一块,再说了,手机有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或者手机是科技的结晶,我们不能和时代脱节吧

    或者说,爸爸妈妈非常不愿意因为手机的问题批评你,看到你不开心,其实我们很心疼,而我们有时候也控制不住,你们也知道我也你也不喜欢,不希望总是被爸爸妈妈批评,所以爸爸妈妈很想跟你聊一聊如何合理的去使用这个手机。

    我想面对这样的父母,任何孩子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家长的局限、偏见只会培养出愤怒对抗的孩子。家长越钻牛角尖,孩子越是削尖了脑袋,挖空了心思和你对着干。因此,家长还是要多学习,因为看得清真相和看不清真相,结果真的不一样。一眼就能看清真相的人和一辈子,才能看清真相的人,结果也会不一样。

    认知就是命运,家长如果不学习看待问题,浮于表面就无法培养出有思想有远见的孩子,孩子会被表面和情绪所困扰,他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因为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做,所以家长的持续学习和进步对孩子的未来真的很重要!

    ——摘自《告别吼叫,让孩子自动自发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把行为交给孩子——一分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ig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