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收到的短信。
最近因为比较疲倦,上午想睡会儿懒觉。因为一个电话进来,醒了以后,没有困意,不过有点迷糊……一向理性从来不打开这些链接的人,在今天看到上面的短信,没有判断就打开链接,按链接上的要求重新绑定银行卡,ta提示的银行卡我都没有,就问老公要了他的银行卡号。
老公也没有注意听我说做什么用,链接上除了银行卡号,继续填写身份证号码、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老公一一回复我,我也不假思索地填上,然后提交。问题来了——提交显示错误!
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做错事了,赶紧告诉老公……老公一边告诉我不要担心,一边打电话更改密码……与此同时,我也在经历着哀伤的几个阶段,先是否认,觉得自己不可能遇到这种事;然后是愤怒+郁闷,这些人怎么能如此厚颜无耻(这个阶段老公为了安慰我,对我说,他们也是为了钱,为了生活,只是采取的方式和我们不同);最后接受了这个事实,感恩因此多了一个教训,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对钱或者银行卡之类不感兴趣而差点酿成大祸,这个诱因是什么无从考证……
2 哀伤五阶段:否认、愤怒、妥协、抑郁,然后接受
一生当中,我们会经历很多次的哀伤。能造成哀伤反应的并不仅限于亲人的离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或是一段无法挽回的关系等都可以触发哀伤反应。小孩可能会因为父母婚姻破裂而哀伤,妻子可能因为丈夫身故而哀伤,少年则可能为了自己无疾而终的初恋陷入哀伤;又或者,因预见到了并不乐观的医疗信息,为自己随时可能被疾病倾覆的命运而哀伤。
1969年,美籍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的《论临终与死亡(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首次将人类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的哀伤划分为了5个阶段,即近年来渐渐为人所熟知的DABDA: Denial(否认)、Anger(愤怒)、Bargaining(妥协/讨价还价)、Depression(抑郁)、Acceptance(接受)。
实际上,库伯勒-罗斯本人在后来的研究中曾经提到,模型中的几个阶段的顺序并不一定是线性的,以及一些人可能并不会经历所有的哀伤阶段——他们可能只会经历其中的一种、两种,或是三种阶段。只是跟这几种情况比起来,处于哀伤中的人更常见的情况是顺次历经下述五个阶段:
1. 否认
否认能在最初阶段帮助你应对劫难。你可能会认为人生太难了,无常来得毫无道理、没有意义、无法承受,于是开始否认那些消息,并由此渐渐变得麻木。在这一阶段,不知道该怎样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后的日子是很正常的——你处于震惊之中,因为从前你所熟悉的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
事实上,否认和震惊有助于人们应对和度过哀伤事件。否认可以帮助缓和哀伤情绪。我们不是完全被哀伤压垮,而是否认它,拒不接受它,并对一次性如排山倒海向我们袭来的重压进行闪避。一旦否认和震惊开始消退,愈合过程就开始了。在这时候,那些你曾经压抑的感觉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2. 愤怒
一旦你开始重新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而不是“偏好的”现实中,愤怒可能就会开始显现。在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态度包括“为什么会是我?”和“命运太不公平!”。你可能会将造成哀伤的一切归咎于他人,也可能会把你的愤怒转向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你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研究人员和心理健康专家一致认为,这种愤怒是疗愈哀伤的必经阶段。真正感受愤怒是很重要的。
3. 妥协/讨价还价
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让自己相信,通过某种形式的谈判妥协可以避免哀伤事件的发生——如果你改变这个,我就会改变那个——我们是如此迫切地想要让生活回到哀伤事件之前的样子,乃至为了使其回复原样愿意做出重大的改变或牺牲。讨价还价通常还伴随着内疚。这时候你会经受无休止的“如果……会怎样”
4. 抑郁
抑郁是哀伤最为人所知的一种形式。事实上,提到哀伤,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会把它和抑郁联系起来——因为它是一种即刻“可见”的情绪。
5. 接受
库伯勒-罗斯认为哀伤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接受。在这里,接受并不意味着“事已至此也是可以的”,而是“事已至此,但我可以的”。在这个阶段,你的情绪可能会开始稳定下来。你重新进入现实。你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新的现实是逝去的人永远不会回来了——或者你将因为这场疾病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而你对此表示可以接受。
在接受阶段,你可能会走出自己的迷雾,重新开始与外界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可能建立、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你明白你所失去的是无法被还原的,但你会继续生活、成长,适应新的现实。
哀伤的疗愈
当一个人社会功能出现了问题,有时只需要一些心理支持就能回到正轨。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哀伤事件而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抑郁、焦虑而状况频出,或连续两周以上存在去现实感、生命无意义感,那么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会是一个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