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接了几个生二孩办酒的邀请,有同学,有朋友,大都趁国家放开二孩的机会努力造人成功,然后喜气洋洋的昭告亲朋,不亦乐乎,真心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古人对传宗接代、添丁进口是非常看重和重视的,孩子是信奉“诗书传家、薪火相传,宗族血脉对的延续”的国人心中无上的存在,也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一个家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从古到今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小孩刚出生到长成大人,像鲜花一样备受关注和照料,凝聚了长辈们无数的心血和付出,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这种期望和美好有诗为证。
《五王子·诞生》 宋代:释正觉 星攒金殿降生时,称体宫衣覆雪肌。 功就转身全合父,光中潜拨玉轮移。
解析:这个孩子是在星星从宫殿上方经过的时候降生的,用合体的衣服覆盖住他雪白的肌肤。将来长大后他会继承父亲的功绩和荣耀,仿佛夜空中移动的月亮,把光辉和光明撒下来,照亮别人。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健康幸福,不希望孩子太聪明和智慧,做个平凡人就挺好,不会有那样多的烦恼和忧愁,比如苏轼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这样。
《洗儿 》 宋代: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解析: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我被聪明耽误了一辈子。恰恰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平安幸福的做官一直到公卿。
如今伴随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被放开,国家号召生育二胎的政策早已经出台,周边生二胎的家庭也逐渐增多,二孩也成了普遍现象。生二孩的原因,首先是养儿防老的思维还是主流,其次希望将来孩子们有个伴,相互陪伴,长大了有兄弟姐妹能相互帮衬和说说心里话,第三,头胎是女孩,第二胎希望生个儿子,生二孩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二孩现在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对于生不生二孩,首先要考虑经济条件,或者未来一定时期内可预见或可支配收入的稳定,生养孩子都是需要花钱的,无需置疑,经济条件和未来经济付出,将是今后二孩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压力。
其次,更需要考虑小孩的照料抚养的帮手问题,这个比经济问题更棘手,在养育照顾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有没有人在小孩上小学前的接送、小孩生病有没有帮忙照料,日常教育和学习有没有问题等方面,考虑的问题越现实越好,也越有说服力。单纯的为二胎生一个儿子或女儿的想法,现在看起来还是有点冲突和唐突。 古人关于生孩子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清朝诗人黄松鹤这样看待生孩子,明确了以后怎样教育和抚养孩子。
《念鹭诞生感赋》 清代:黄松鹤 鹭江传报沦亡日,有子呱呱堕地时。 在莒不忘虽我出,采薇能饱要而知。 纵教留命居乡土,未若携家走海涯。 十七万人无处去,伤心谁为写流离。
解析:鹭江传来沦陷的报道时,我的儿子正巧呱呱坠地了。我在军营的时候仍然惦记我的孩子,即使采摘野菜喝稀饭饱腹,也要让儿子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即使家人叫我留下在故乡找个差事养家糊口,但是我不愿意,与其在家,不如带着一家人走南闯北,去外面讨生活。现在有很多人都没有地方可以安身,他们一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凄惨事情又有谁知道呢。
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头胎是女儿,二胎还是女儿,还想再继续生个儿子,虽然说生不生是别人的权利和事情,但总觉得生了儿子又能怎样,所谓的家族香火和血脉继承真的是根深蒂固,融入到他的血液和脑海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经济和家庭条件、自身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压力,个人都极不建议他再生了,可是别人能听劝吗,所谓“咸吃萝卜淡操心”,自作多情了。
生与不生,还是需要综合衡量的,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而定,权衡生二胎的利益得失和孩子教育医疗抚养等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持生二胎的动力一定要搞清楚,“生女有的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非要儿子的心态那建议还是不必生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早点舍弃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