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情难抑|《杜甫传》

共情难抑|《杜甫传》

作者: 拾光筑梦 | 来源:发表于2024-02-05 16:58 被阅读0次

    看着成套的丛书,一口气读完以相互印证加深记忆,想来就 是一件美事。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认识了醉吟先生、王右丞,来到杜陵野老这里,强烈的共情压抑的我喘不过气来。

    杜甫留世之作一千四百多篇,十之有九是四十五岁之后的,但他一生大约有三千多篇作品,也就是四十五岁之前的一千多篇都遗憾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会这样明显呢?因为杜甫和梵高差不多,活着的时候不怎么出名。杜甫在开元和天宝年间不为时人所注意,因此作品也未能被人传送,导致几乎全部散佚。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在肃宗朝任左拾遗,诗名才渐渐显著。为避乱杜甫辗转入秦至蜀,流浪在荆、湘,诗名极盛。但因交通和战乱原因,杜甫的大名局限在江汉之中。

    说起杜甫,世人调侃他是李白的小迷弟,而李白则崇拜王维。按照年龄来讲,这个说法没毛病,但掰开揉碎来说,又不得不说其中的人情辛酸泪。杜甫晚年念念不忘李白和高适,这两位是他游齐梁时的好伴侣,且都大他十余岁。彼时,杜甫尚未成名,四十四岁的李白已经由翰林放归,年过四十的高适未登一命,三个诗人兴致高昂地度过一段美好时光。即便如此,李、高二人也并未推崇杜甫。因此,杜甫多有作品表达思念之情,而李、高则鲜少提及。典型的就是李白提及杜甫的仅有两篇,而杜诗中忆及李白的却有四十五篇。如此的差距,倘若当时通讯发达,杜甫是否就此也会有所感触?

    杜甫的一生是伟大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种让人无能为力的惆怅。杜甫的仕途不顺与玄宗败政脱不了干系,又亲历了安史之乱,但也正因杜甫在民间流浪,百姓的疾苦深感同受,才有了三吏三别等诸多诗史。正如王维传中所言,安史之乱结束了王维的艺术生命,造就了杜甫的诗史地位。

    纵观历史看大势,我们为杜甫感到欣慰和崇拜。然而,一旦深入去探究他的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又不能不为之扼腕痛惜。和王维、白居易类似,他不愿因任职而做违心之事,却又不能不为生计而弯腰。因此,杜甫对于郭元振深致景慕,对他未遇时的脱略放意,得位以后得直气喷薄。这些是杜甫心之向往的。

    杜甫草堂久负盛名,可杜甫只在那里住了六年。余下的日子大都是在路上流浪,特别是最后直接旅居小船。也正因此,连最后的离去都成了谜,令人唏嘘。

    读的过程中,因太过共情,很多地方都会下意识地结合自身去沉浸式的理解杜甫,更感伤怀。但我相信,从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太多的愁苦,但这些愁苦他都以一己之力扛了下来化为千古绝唱,而生活中的贫困人情中的蝇营狗苟,杜甫定然有自己的化解之法,不满会有,但宽厚如他,不如化解!

    阿淼写于2024年2月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难抑|《杜甫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mq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