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主要心理都与他所敬爱或崇拜的某人。来访者所谈论的人,要么与ta很相似,要么是他竭力效仿的对象,或者是她们绝不追随的人。
同一个行为有不同的心理含义,这取决于个体的行为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来源于他生活中的哪一个人物。一位经常苛责他人以及吹毛求疵的妇女,也许在潜意识层面试图效仿她深爱的具有强烈控制欲的祖母,或者她也许想再次确认自己不像母亲那样被动,被忽视,忍气吞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个对情绪激动的事太异常冷峻的男子,也许是认同他过分理智的父亲,或者是与机智的高中老师认同,而这位高中老师与他纠缠无足轻重小事的父亲截然不同,或者也许他有弟弟妹妹,这些弟妹们多愁善感被认为是孩子气,因此他坚决与之势不两立。或者他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需要与此相悖,来确认自己男性的角色,为了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是需要了解患者的态度及行为背后的认同含义。
一、移情反应所提示的认同
与一个自小家庭养育良好的患者交流之所以愿意着良好气氛,是因为他已内化了其父母宽宏大量的本质,并渗透到治疗情境中。有些认同是隐晦的,但令咨询师感到不快怡情的基调,使治疗是隐约感到被贬低,也许是因为患者过多地询问有关治疗师的受训教育背景,因此使得治疗师猜测患者与某位怀疑论者或者不易信任他人的人。
二、认同、合并、内射以及主体间关系的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两种认同的过程,一是早期的较少冲突性的对爱的客体的情感依附,另一种是发生在稍晚的过程中,最终被称为与攻击者认同。当一个男孩儿说我想像我妈妈那样,因为它很可爱,它是在表达一种情感依附的认同。与攻击者认同,更多是自发形成的觉少,主动地效仿母亲,令我害怕,想要控制这种恐惧,我只有幻想自己是母亲,而不是胆战心惊的无助的孩子,如果需要,我会再次重演这幕景象,这样我就能相信我这次将不会是个受害者。这样的过程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在俄狄浦斯三角中,孩子就在与攻击者(爸爸)认同,因为孩子还小,他感觉与行为还没有完全分离开来,他认为自己有攻击性,而爸爸会报复,所以他先要成为爸爸那样强大,获得妈妈的爱。3到6岁的孩子常常做噩梦,梦见他们受到妖魔鬼怪的威胁,而这些妖魔鬼怪源自于他们对自己的攻击性想象。
我们大多数人很清楚自己存在着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与孩提时代的某人相像,另一方面我们抗拒这种认同,也就是认同,不一定采用合并的方法,而是辨别细微认同好的拒绝不好的。
三、认同的临床意义
首先,搜集认同资料,提示咨询时应如何开展与患者建立关系。
其次,这些资料预先提示咨询师注意将在治疗中出现的主要移情。
再次,理解患者内心的所有角色及每一角色对患者所具有的含义,对制定帮助患者的策略很关键。
一位坚决要自杀的患者咨询师,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后来注意到他与他父亲认同他的父亲就是在被妻子辱骂后自杀身亡的他永远记住了父亲最后的那句话,滚你妈的蛋。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到父亲说出回敬他母亲的话,对此对父亲深怀敬意。他认为,自杀是一种静善静美的伟大的姿态,是对一个专横的对待丈夫及孩子的女人的永恒的绝唱。这样咨询师就和他一起讨论父亲自杀的,实际上并不算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让患者正视自己已痛苦地意识到他父亲是如此的软弱和沮丧,以至于他的妻子的错误行为摧毁了他。这样患者有了重大的修通,明白了自己对父亲的抛弃,满怀愤怒不仅从理性的角度,而且从情感的角度意识到自杀,将对自己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四、反向认同明显时的临床表现
儿童受虐的研究已经提示施虐者本身就是遭受父母虐待的受害者,十分常见。但仍有许多不良生活经历的人,非常人道地抚养自己的儿女,他们内心有股力量,使他们决心不再重犯像自己父母那样的错误。反向认同,使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情感破坏力与抗拒,顺从自我挫败式家庭模式的内在压力而形成的至尊之间存在着差异。反向认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倾向于矫枉过正,无一丝回旋余地。一个人对她疑病的母亲十分轻蔑,因此即使母亲病了,也不替他寻求治疗。另一位人坚决与酗酒的父亲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成为一个滴酒不沾的味道,时而,她的孩子们则通过吸毒来反抗他。很多人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因为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向他们所恨的某人,他们受到这个人强有力的,但缺乏理性的态度的影响。
五、民族的宗教的种族的文化及亚文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