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一半就像马克思吃巧克力,很甜;另一半就像马克思在焦虑害怕,很苦。
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的“马克思”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惶恐、不安,以及无所适从。昨晚走在回家路上,看到路边头顶的树枝,我也会感觉害怕,我感觉自己特别害怕这个世界,我内心那么强烈的恐惧感,到底来自哪里呢?我就像马克思一样,大多数时候生活封闭、恐惧,在影片中马克思靠疯狂吃巧克力来缓解内心痛苦焦灼,让自己的日子能够好过一点;而我缓解内心痛苦的方法则是正念冥想、自由写作、跑步锻炼、舞动身体之类,我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调节身心平衡,同时让自己能够更深地与身体、与心灵建立链接。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似乎不顺利。头头安排我干某项工作,然后就是反反复复修改或推倒重来,我内心感觉压力特别大,特别厌烦。其实我也知道这只是一件工作而已,或迟或早,我肯定会把它一直干到头头满意为止。但我内心依然感觉就像扛着一座山一样,灰心丧气失去了斗志。
通过自我分析,我感觉平时自己是靠所谓的完美主义的工作方式与心理策略,来防御、对抗自我内心痛苦、以及外界各种要求的。我感觉似乎只要自己尽可能付出十二万分心力,把工作干到尽善尽美,我自己内心就会轻松,领导上也会满意。一直以来我就是如此命令和要求自己的。
可是今年过完春节以来,新上任的所谓头头,似乎不认可我的工作方式,或者说他根本无所谓,人家领导上有自己的想法,而我只需乖乖听话,负责执行领导指令就好。这种新状况意外攻破了我的“完美主义”心理防御盾牌,让我潜意识深处的“全能自恋感”深深受挫,所以我才会感觉如此痛苦挣扎。
根据某些非常有道理或者也可能是扯淡的心理学理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全能自恋感”,就像婴幼儿一样,他们在客观上虽然非常弱小,但在心理或精神层面,会一直幻想自己就像超人或上帝一样,拥有全能神通,可以随意掌控周围世界,以满足自己的身体及心灵需要——比如小孩子一哭,妈妈就给它喂奶,它一便溺,妈妈便帮它清理,这种基于人我融合、通过他人来满足自身全能自恋的心理需求,正是婴幼儿的典型心理特征。
而随着时间推移,婴幼儿渐渐长大,一般来说就会慢慢走出小时候的这种幼稚自恋心理,内心变得强大坚韧,能够清醒认识现实、接纳现实、融入现实。而还有些不幸或者说运气不好的人,他们内在潜意识心理状态,终其一生可能都会固着在全能自恋的幼稚心理状态,自身反而还不自知、不自觉。这种人的典型特征就是自我封闭、逃避现实,害怕面对他人和真实生活的责任与挑战。
在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马克思平时靠上班养活自己,下班了就窝在公寓靠吃巧克力、看电视打发日子。我感觉自己跟他的生活方式很像,一天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很多时候我内心也会充满厌倦情绪,但只要保持正念觉察,仔细体验、接纳内心厌倦焦灼、不安难受情绪等,不一会儿那种心理或情绪也就消散了,然后我就可以继续按部就班上班工作了。
下了班或休假时,我也习惯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窝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消磨时光,逃避现实。我知道每当周末结束或过完长假后,依然要面对按部就班上班的痛苦日子,我既不想上班又无从逃避。我不像马克思一样运气好,能够中彩票大奖,然后买一大屋子的巧克力来享受,来成功地逃避现实或高居于现实之上。最终当玛丽鼓起勇气来看望马克思时,好巧不巧的是,他刚刚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躺在家里沙发上去世了。
如果真有老天爷或上帝的话,我不知道他设计的马克思的一生到底有何意义呢?他老人家设计的我的一生又有何意义呢?
前几天我在街边水果摊上买水果,摆摊师傅很健谈,他说自己整年都在外边四处游荡,经常去农村果农的田间地头收购水果。边上有个熟人调侃他卖水果肯定挣了不少钱,房子都买了好几套了吧?他哈哈一笑说,挣钱倒在其次,关键是好耍呗。
我还想起前几年,每逢周末我经常去街边一家面馆吃面,那家面馆是两个年轻人合伙开的,他们原先也在厂里上班,但受不了一天天按部就班熬光阴关键工资还特别低,于是干脆辞职出来创业。但没过几个月,他们的面馆就倒闭了,我某个周末再去吃,已经变成一家烧烤店,俩小伙不知所终。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人生道路千万条,好好活着第一条。不管遇到多大坎坷与磨难,无论如何都要挺过去,即使死皮赖脸都要活下去;除非老天爷亲自请你去天上耍,否则还是坚持在地上活着才是王道。既然每个人最终都要死,那何必着急忙慌早早去老天爷那里打卡报到呢?且活且看,且前行且体验,说不定明天就有惊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