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奇心日报体(tu)验(cao)报告

好奇心日报体(tu)验(cao)报告

作者: 包小qian | 来源:发表于2015-11-08 11:32 被阅读445次

    (注:以下内容均基于个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受,请在阅读时保持心情愉悦:))

    最初知道【好奇心日报】是来自于最美应用的推荐。

    下载过很多资讯类应用,ZAKER、Flipboard、MONO...现在在我手机里的有好奇心日报、IDEAT理想家、豌豆荚一览。

    一个资讯类应用最重要的是阅读体验,阅读体验又可以分为内容质量和产品的用户体验。内容质量这点不用说,这也是弃用了其他的资讯App留下了【好奇心日报】的原因:每天更新的内容不会太多,同时质量高又有趣。用户体验方面,瀑布流的内容呈现方式给人很好的体验,高质量的图片+标题让每一条新闻看起老都有点进去的欲望,就连广告插在其中都不显违和。因此即使【好奇心日报】在适配我的老旧机型上存在诸多bug,而且还老是闪退的情况下仍舍不得卸掉つ﹏⊂

    下面是我在使用过程中觉得可以改进的一些小问题:

    使用环境:

    HUAWEI G750-T00

    Android 4.2.2 版本

    1.对手势滑动不完全支持

    侧导航栏:只有在屏幕边缘右滑才能呼出。更方便的是在只要在屏幕上右滑就可以呼出,和首页的两个tab滑动一样。在单手持握手机的时候手机边缘不属于触摸热区,要唤起侧导航栏只能移到屏幕左边缘或左下角,这对于右手用户就稍显不友好。

    文章详情页:不支持手势滑动同上,如果文章详情页能支持左滑返回就不用每次返回都去左下角点了,因为在用手机的时候很可能是左手用累了就换右手(*/ω\*)

    2.“点赞”“收藏”傻傻分不清楚

    【好奇心日报】是没有文章点赞功能的。但是收藏和评论都是成双入对的出现在 文章详情页 和 列表的题图中,实在容易让人混淆~有时候看到文章真的很想点赞,下意识的就去点了收藏图标。不做点赞功能可能是出于产品的考虑,但是要改善上面提到的可以做一个很小的改动:点完收藏图标后显示一个toast提示:已收藏,或者把“收藏”换个名字叫“喜欢“、”我的收藏“改为”我的喜欢“更好理解。

    3.“我的消息”有点混乱

    “我参加的投票”:不知道这部分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消息里

    不知道为什么从这里点进看详情的时候还可以投票,需要重新投票才能看到结果,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显示投票结果的页面,在上面显示哪些是已投的。还有既然”我参加的投票“出现在这部分,为什么我参加的其他好奇心研究所不会出现在这里。

    "我收到的赞“:

    在研究所中的【我说】部分收到的赞不会收到通知(这个通知可能会太频繁,可以考虑小红点),也没有一个能够看到”我说的“现在情况的地方,只能在原来的研究所的文章中往下翻。

    4.”我的收藏“没有空白页设计,没有收藏的时候太空了

    5.侧导航列表太长长长长了~

    【离线】、【夜间】这两个对于阅读的应用常用的选项被放在导航最底部,需要下滑才能看见,藏得有点深,为什么不把那一行固定在导航栏底部呢?

    因为导航列表太长,”好奇心研究所“是”首页“的一部分又重复出现在侧导航中有点占空间...

    如果侧导航中的”商业“、”智能“、”设计“等这些分类可以自定义顺序就好了,比如长按拖动排序之类的,不知道技术实现难度大不大◕ฺ‿◕ฺ

    修改小尝试

    (原导航) (修改后)

    修改后也有问题,看起来太挤了,而且分类看起来不像是可滑动的,搜索也不知道放哪。

    6.没有“无图模式”

    虽然日报中的优秀内容离不开高质量的图片,但是正是因为图片多“无图模式”才是需要的,或者提供一个“2G/3G网络下自动加载图片”的选项开关,这对于每个月流量不多的人来说是福音啊,我在用流量刷的时候平均一篇文章2M,文章都没看几篇就用了十几M流量/(ㄒoㄒ)/~~

    7.文章页底部操作栏的小改进

    现有的操作栏包含 评论、收藏、分享和返回。想看评论的时候只能把文章拖到最底部,评论图标旁边的数字给了一种点击能看评论的暗示可实际上却不能。我做了一点小改动,点击评论图标的时候文章跳到底部评论区,点击左边快速评论区可以评论,同时把两个图标都变大了一点,让点击操作更加容易。

    (修改前) (修改后)

    8.现在文章内容的排版也存在一些小问题,看上去不是特别舒服的阅读体验,比如英文、数字前后会出现不同长度的空格;字号稍大等

    以上都是我对于交互/视觉的一些小看法,就知道写着写着就会变成吐槽报告,干脆就把标题改了(*/ω\*)。

    关于产品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我毕竟不是产品经理。只是觉得【好奇心日报】作为一款内容类产品,单纯的靠输出高质量内容来维持运营产品其实对记者编辑团队的要求非常高,也很不容易。因为内容型产品的可替代性很高,哪里有用户想看的用户就会去哪,如果都有就选自己用得最顺手的一个。如果有一天用户看不到想看的内容了,自然就会流失。怎么减少自身产品的可替代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问题开发团队应该都思考过,只是出于各种考虑没做,这其中也有很多因为我作为一个纯用户的想当然,所以看看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奇心日报体(tu)验(cao)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wc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