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施医,为烈士敛骨,广州这所百年医院曾是华南最大的慈善机构。
1894年,广州地区暴发鼠疫,疫情传播迅速,百姓病死无数。部分死者无法送入城北方便所收殓,多被弃置在广州西门外空地间,一些垂危病人也被送至此处。因不忍目睹城外尸横遍地的惨状,一些商人善士共同出资,在城西设立“方便所”一间,负责收殓路边的尸体,并收治病倒街头的人。
1899年,商人陈惠普等人自行筹措资金,改良并扩大城西方便所,维持经营,继续赠医施药,施棺殓葬,救民于苦难之中。这便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其后,城西方便所与城北方便所合并,业务逐渐增多,规模渐大,在1901年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
方便所建立之初,病人须有地保或店号担保,才能入院留医。后经医院众人同意,到院留医者不用担保,不收分文,随到随收随治,此后便成为方便医院的基本制度。
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方便医院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救济活动中非常踊跃,除赠医施药外,凡社会上一切善举,如施衣施粥、救护赈灾、施棺殓埋等等,均属院务之列。在中国近现代许多重要事件之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烈士尸骸暴露街头,一直无人敢收敛。方便医院出面与清政府交涉。直到5月2日,清政府才通知方便、广仁、爱育等善堂收殓烈士遗骸。5月上旬,方便医院和广仁善堂带领仵工百余人,将烈士遗体运抵红花岗安葬。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英勇抗击,大批爱国将士壮烈牺牲。事变发生后,方便医院组织难民救济会,筹集捐款,支援十九路军。医院一方面开展救济和悼念抗日将士的活动,号召市民和侨胞捐款支援抗战,另一方面还承担起难民回粤和招待回粤难民的工作。
清末民初,广州城内有著名的“九大善堂”,方便医院名列其中。同时,医院还是华南最大的慈善机构,影响力遍及港澳和南洋地区。
作为慈善机构,方便医院经费靠海内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筹集。据记载,1899年方便所收到的捐款为6000多元,1906年达11万元,1916年达23万元,1926年达30万元,抗战前的捐款全年达45万元。其影响力从中可见一斑。
百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年的“九大善堂”大多只能在史书典籍当中寻找踪迹,方便医院却在经历变迁后仍续写传奇。随着医院规模渐大,1948年,“城西方便医院”改名为“广州方便医院”,1950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53年方便医院与市立医院合并为“广州市人民医院”,次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