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日子,中考的录完又接着小升初,应届的毕业生和家长都在体验着各自的欢乐与哀愁。
中考按成绩录取,小升初按电脑随机派位。不管哪一种,只有达到公认最高级别的学校,家长和孩子才会开心,否则心中还是有遗憾。
我有一个初三的学生,按成绩被录到某中学,自己不满意,发信息给我,纠结了半天。究其原因说是担心这个学校同学水平不行,自己自控力差,怕等下学坏了。
担心被环境影响变坏的家长和孩子不少,特别是小升初,因为电脑随机派位,不按成绩安排,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有可能安排在一个学校,大家更担心了。为了让孩子能够到名校读书,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原来花一分钱都要考虑半天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去一个心目中的好学校,大家都愿意一掷千金。
这个名校情节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我们老是说教育资源要均衡,是有些学校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其实哪里有,像我所在的中学,曾经是大家都打破头要挤进去的名校。实际上校舍破旧,老师都是和其他学校一样的学历,原来被称为名校只不过是因为可以在各小学毕业生中按成绩择优录取而已。因为成绩择优,被录取的开心自己是优生,录不到的都想挤进去,学校一下子就是人人趋之若鹜的名校了。
从这一点看来,名校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实际是一种政府的行政行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后来,我所在的学校按国家规定不能择优录取,只能电脑派位。第一年还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看看所谓的名校名师有没有点石成金转变提升孩子的能力。后来失望地发现没有择优录取,中考成绩立刻下降,不如仍可以择优录取的某民校了,大家又转身往中考成绩遥遥领先的民校挤了。这样说来,不用名师,无关校风底蕴,考试成绩优秀就是名校。
群众的眼睛真的是雪亮,中考成绩哪怕不排名不公布,大家还是摸得门儿清。群众又是幼稚的,大家想当然的以为挤到中考高考成绩好的学校,孩子就秒变优等生。
我们每个人都会去理想化些什么。有一种理想化,就是有病幻想遇到有神通的菩萨,摸摸头顶就好了,那么多的伪“仁波切”大概就是做这个的。
今天看到一个故事:2017年有个著名的教授被病人划了一刀,病人慕名而来,起早贪黑赶门诊,好不容易赶来见到教授了,结果去了并不是摸摸(头顶)就好那么回事儿,气愤之下,刀子就(拔)出来了。
很多家长给自己买一本书看都不肯,听一个家庭教育讲座都不愿意,却愿意一掷千金送孩子去高考中考成绩好的学校。也许他们认为进了这个学校,老师摸摸头顶,孩子就秒变优秀吧。
他们不考虑学校里那些孩子本来就是择优录取进去的,也不考虑里面的老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布置的超负荷作业和孩子所承受的高压。只是天真的认为那些学校有改变自己孩子的功能,那些优生有提携影响自己孩子进步的作用。
如果可以这样,谁愿意慢慢去培养孩子呢?父母守着孩子做作业都要得心脏病了。听家庭教育讲座更是要不得,要自己参与,要改变自己,多难呀!多慢啊!还是花钱把孩子塞到成绩优秀的孩子聚集的学校就好,进去了可以想象孩子是优等生,满足自己的虚荣,又不用那么辛苦去做什么。花了钱,又觉得自己是重视教育,重视孩子成长的,真是一举数得。难怪在这一点上,家长花钱很大方。
家长有这种想法,就把成绩不如自己孩子的同学都当成了对立面,从小耳提面命,反复交代孩子交友要找成绩优秀的。跟着成绩不好的会“学坏了”。
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家长的循循善诱,终于内化为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在我印象中,最纯真可爱最没有分别心的孩子们,也开始担心去到一个成绩不是第一流的学校会跟着同学学坏了!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到,你把成绩比你好作为和同学交往的唯一条件,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来往就是学坏了,那么哪个成绩比你好的会和你交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