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太急:选对象是选一种生活方式
大隐原创
旅途中,一辆经过高山的大巴上。
同坐一排的一个女孩,数次接听电话,声音大到前后左右都能听见,在这种半强制收听模式中,我大概听懂了电话内容:
没经过父母同意,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女孩独自出远门,去男友所在的学校玩。父母很担心,除了直接通电话试图说服女孩放弃出行外,还发动了关系要好的亲戚来和女孩沟通。
最后——汽车继续朝前开,女孩做总结表态:我现在有这么大了,不用担心,我会处理好事情的,放心吧。
这个电话,将我拉回自己的学生时代。
高三那年,我相中了北方一所学院,高考一结束,我就起了“独自去外面走走”的念头,顺便去那所学校所在的城市“考察考察”。但这个想法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包括从经济上坚决封锁,还动员了我的中学老师来说服我,当然,我知道,他们最重要的反对意见,是担心我一个人出远门不安全。
像所有青春期“偏不信邪”的孩子一样,最后,我还是踏上了北上的路,动用了包括稿费、压岁钱在内的所有积蓄,平安、独立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旅行。
现在回过头来看,特别是站在为人父母的立场看,当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之行,仍只能用“运气好”来置评。这种基于安全上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一个社会,大量潜规则横行,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还来不及学习和体验五花八门的“做人”道理时,他(她)的每一次独自外出,便几乎都存在安全隐患。
尤其在我们这块遍布坑蒙拐骗的土地,在这个老师性侵学生、校长带领学生去开房屡屡成为新闻的国家,你再怎么独善其身,其实内心对“外面坏人太多”的生存环境,还是有着根本的担忧。
你说担心是一种咀咒,那为什么这国家又一直流行“未雨绸缪”、“生于忧患”、“凡事预则立”、“先天下之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种种优良传统文化呢?
说到底,我们都不是出家人,无法践行佛家、道家倡导的“无为”生活理念。你说你潜修佛法,六根清净,无担心、无包袱,可你此刻——放得下这眼花缭乱的微信吗?你连一个微信都放不下,还放得下红尘?
说到底,这块土地上还在食人间烟火的民众,很多时候,不得不需要越来越多的“处世经验和功利技巧”。他们的担心,是一种普遍的对于自己身处社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长辈担心晚辈,无非是担心他们识别各种潜规则和社会风险的经验“还不够”,是担心他们在这块推崇厚黑学的土地上太过善良和单纯。
这其实有点像开车,你很自信你的人品和驾驶技术,但你无法保证那些酒驾的、违章的人,不会随时亲近你。所以,有些担心也是必须的:你得对有可能遭遇的许多“坏人”“坏事”有心理预判,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避免那些傻比和人渣靠近你。
所以,问题来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杂乱,面对孩子在法律意义上“成年”后的自由决断,父母们如何是好?如何把握好干涉的度?
大巴车上女孩的电话,自己学生时代的独自远行,是年轻人的自由诉求和成长诉求,父母的担心和干涉,是对社会环境的经验预判,当自由和干涉一起升级,矛盾激发,父母能否静下心来平等讲理?孩子能否退一步不那么我行我素?
这样的问题,还只能寄更多希望于父母。但老实说,若未来哪一天,我的孩子跑过来跟我说:我要去远方看我心爱的恋人。我也会很矛盾。我想,真到哪一天,我或许也只能像许多家长一样,尽量在“尊重自由”和“如何干涉”中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度”。
余光中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极尽一个做父亲的忐忑担心,虽看起来幽默大方,但其中心酸和无奈,跃然纸上,他也明白:做长辈的,再怎么智慧英明,也无法干涉、影响儿孙们一辈子,小马终究要自己过河。但对于未来的那个将要守护他女儿的“接力”选手,他不免总是心怀警惕,“测试考验”之心未敢缺失。
这测试考验,在我看来,还是有大方向可循。
比如,男女找对象,往往在看重物质因素外,大多也无非在人品、性格把握上花些工夫。然从根本上来看,这都是次要的。男女找对象,其实是在选择一种可以长久容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双方找到了都倡导和肯定或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感情稳固、婚姻稳固才可期待。
具体举例说,一个骨子里头崇尚简单、阳光生活理念的人,与一个善于运用心计和斗争手腕的人,或与一个无法维护自己个性和意志、喜欢跪着迎合他人去讨生活的人,便是根本相斥的,反映到职业上,如权欲很重、极有心计的公务员,善于官场交际应酬和利益勾兑的商人,惯于服从权力、社会关系复杂的律师,就很难被前者从根本上接受,即使在一起,分开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事缓则圆。很多事啊,就像这旅途中的风景,要慢慢看、细细品,才出深度的味道,才分得清好坏。你得看清自己和那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再做决定,行吗?
有个朋友,短短三四个月里,她经历了父亲意外离去、创业开店和找对象并互定终身这样三件大事。我很佩服她的角色转换速度,但这三件事,哪一件都是需要时间去调理和过滤的。在我看来,未免有些太过匆忙了。
你说作为朋友,担心是一种咀咒吧,那就只能点到为止了。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除了傻傻地、千篇一律地祝福外,真的不能再做什么,像那个执意要离家去远方看男友的女孩,做父母的,除了说一句“多观察,把握好度”之外,又能改变什么呢?
这一路走下来,就觉得吧,人本质上是一只需要同类分享心情的动物,而写作的至高境界,与一个人旅行一样,是一种孤独的体验。
这是一种矛盾,也并不矛盾。在这片土地,要维护自己的个性、敢于为自己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具体来说,有足以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和自己一样喜欢简单、阳光的亲友,能参与改变大环境时就参与,能改变一点东西的时候就尽力去改变。我理解的,这就叫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