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红霞、郑慧芳两位老师第六十三课答疑笔记:
1、柏拉图说,死亡脱离了身体的灵魂,其思考性和理性比较深情,更加清晰,更加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2、这个恐惧是怎么来的?你自己是怎么样子看待理解死亡的?问问自己经历过的一些死亡的事件。这个恐惧,如果像个物体的话,它是什么形状的,大小,质地颜色是怎样的?恐惧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重?这个恐惧对自己、对父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为什么是好的,为什么是不好的?
3、李春老师讲到回顾过去是对生命非常好的一种馈赠,在回顾过去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死亡咖啡馆,是在一个开放、尊重、保密的一个空间,大家可以安全表达自己的观点。死亡咖啡馆它不是向人们提供死亡和临终信息的这种机会,相反的,是我们要拿出时间,不带某种固定预期的去讨论死亡。
第一个问题,此刻如果你的生命还有一分钟,你会有什么感想?有什么遗憾?
第二个问题,假如此刻你进入了临终阶段,但是有一种药物可以延长一年的时间,副作用是牺牲患病阶段已经不怎么样的生活质量的50%,你愿意投入多少,金钱来多活这一年的时间?
第三个问题,您认为我们活着的时候了解死亡,讨论死亡有必要吗?
5、没有人愿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没有人能逃脱它。事情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最好的一个发明,它触动生命的变革,推陈出新,那一贯利他的我就坦然的去接受死亡的到来,让我也为促进生命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不舍,但是终究还是得离别,既然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那就说再见,那我将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存在,我希望我一直被大家记得不要忘记我,因为我一直在,我就没有死亡。
6、因为只有理解的死亡才能真正的懂得,生命的可贵。只有理解的死亡,才能确信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去克服那些无谓的焦虑和恐惧。将思考和经历转向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如何活的更好,那就是说我们要向死而生。第一个就是要死有期限,生有长短,不论长短,每个的人的寿命都是有一定期限的,那采取这种倒计时的方法,有效的去享受生命。第二个就是走向死亡,生在进行,虽然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但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体验的就是进行中的生。第三个是面对死亡要活出精彩,人能够从容的面对死亡,才能做到轻死重生,积极的把握有生之年,让人生更加精彩。
二、学习笔记:
1、死亡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这五个阶段往往不断在循环往复。
2、因为护士自身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引发行为上的回避,把处于愤怒、恐惧当中的患者和家属丢在原地,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这会勾起患者和家属更大的恐惧,勾起更大的愤怒。
3、任何语言的劝慰几乎都是无能为力的,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就陪伴在他身边,如果能用手握着他的手,进行身体的接触和抚触,会起到安慰的作用。
4、当患者接受要离开的时候,他的内心里产生的不是快乐的感觉,而是空虚的感觉。
5、只有家属接受了患者的死亡,患者才可以安心的离开。让家属守候在离世患者的身边,有身体的接触,这一点很重要。让离开的人感受到,即使是离世的那一刻,仍然有家人陪伴在身边,他并非孤独。
6、在余德慧老师的《生死学十四讲》中提到有三种焦虑,在死亡的时刻会有面皮焦虑、归属焦虑和存有性的焦虑。
7、第一种面皮焦虑实际上就是社会自我的焦虑。第二种焦虑叫做归属焦虑。这是自我特质失去了依附,以往的信任关系,信任的归属感就被掏空了。第三种焦虑是存有性的焦虑。这是一种大恐慌,就是临终时候看到的那个“我”,与现在的这个“我”,不是一个我。
8、自己把自己空虚掉,这种空虚就会诱导出爱心和善良,本身的虚弱会直接让善良产生。
9、其实,焦虑是一种洗涤剂,可以洗掉对生的恋恋不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