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说法:“纯粹理性的人,就像是一把没有刀把的锋利的刀。”
纯粹理性的人,能力再强大,也不过虚张声势罢了,派不上用场。
由此可见,感性不可或缺,且举重若轻。心态,便是众多感性因素之一。
正如《行为设计学》一书所说,“具备何种心态,决定了你面对失败时会持何种态度,决定了你对改变会坚守到何种地步,甚至可能决定你在事业上会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何种心态呢?
答案是成长型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倾注了大半职业生涯来研究心态,最终得出结论,“假如你想发挥最大潜能,必须具备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成长型心态呢?
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相信“能力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 这一点,得到了艾利克森教授的充分论证,并被悉数写进了《刻意练习》一书。
就拿“音乐天才”莫扎特来说,他5岁开始作曲,6岁便跟着父亲和姐姐外出巡演,并大获成功。
在短短的35年里,他创作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音乐天才”的名号,由此而来。 其绝佳例子,莫过于莫扎特拥有所谓“绝对音感”,这可是万里挑一的。
然而,艾利克森却指出,这一切只是源于莫扎特3岁便跟着父亲进行的大量训练,并为此找到了力证:
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者找了24个没有显现任何音乐天赋的普通孩子,不停地通过彩旗训练他们识别和弦,直到完全识别出所有和弦。结果,所有孩子都拥有了本属莫扎特独有的“绝对音感”。
由此可见,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像锻炼肌肉一样,持续通过训练来增强能力,直到有一天,令所有人难以望其项背,是为“天赋”也。
虽说并非每个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都能取得如莫扎特那般的成就,但他们始终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练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无论哪个领域,概莫能外。
正如德韦克所说,“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与成长型心态恰恰相反的,是固定型心态。
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认定能力天注定,后天于事无补,“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比如,提交的工作报告被领导要求反复修改,就认定自己太蠢 ,太差劲;看见同学成绩比自己优异,就认定同学天生是读书的料,而自己恰恰相反;看见同事销售业绩远远优于自己,就认定同事天生适合干销售,而自己完全不适合;当被建议多学多练,却不以为然,认定学习和练习是没用的,反正自己不是那块儿料。
一没信心去尝试,二没决心去练习,最终确实啥都干不好,无能得到印证和强化,“你看,我就说我不是那块料吧。”
我不行—不行动—确实不行,这便是固定型心态的人陷入的死循环。一旦陷入,便难以逃离。
如果你现在正陷于这样的死循环,不妨用“我可以”代替“我不行”,用“我今天不行,但通过努力我一定能行”,来代替“我真的完全不行”。
以此为起点,打破死循环。唯有此,才有出路可走。
恰如张恨水所说,“天下只有奋斗、努力,在积极里面找出路的。决没有退让、忍耐,在消极方面可以找到出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