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议、《水浒》是怎样写成的
《水浒》不是一人写成,也不是一次写成的;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它的创作过程经历过三个阶段:
- (一)人民大众口头传说阶段;
- (二)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
- (三)作家的编辑、加工或改写阶段。
除了三个阶段,还有两种方法:- (一)把非《水浒》人物说成《水浒》人物;
- (二)把非《水浒》人物的故事说成《水浒》人物的故事。
而这两种方法是贯穿在每一个阶段的。
人民大众口头传说阶段
在南宋还未有《水浒》一书时,根据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可知,已经有“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大概在宋江还活着时,其英雄事迹开始流传;一鳞半爪被人民当做新闻资料传说。每次传说都伴随着讲述者的增减,也即若干程度的创作。
口头传说又分为三个小阶段:(1)把宋江当做流动武装,(2)说他们在太行山,(3)说他们在梁山泊。
根据宋代史料记载,宋江一伙人一直是流窜作案。另一方面,凡是记录梁山泊也没有涉及到宋江。把宋江他们和梁山泊结合,恐怕已是元代的事了。在流传中,讲述者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把多种来源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水浒故事发生在北宋,但盛行却是在南宋。当时的人名耻于苟安,渴望朝廷抗金,并且自发地作武装斗争。太行山就有不少斗争的故事,在流传中与宋江的故事结合起来。因此,他们才被写成《忠义水浒传》。梁山聚义厅名为“忠义堂”,宋江以“忠义”为号召,都是源于《宋史》的“忠义军”、“忠义社”。这是民族意识的表现。
另一方面,宋江他们本身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故事。《宣和遗事》记录宋江起事原因只有两个——花石纲和生辰纲;水浒最精彩的鲁智深、林冲、武松都反映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因此,最后宋江等人的故事难以长久地和太行山结合,而来到群盗出没的梁山泊。
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
南宋大都市的发展也提升了民间娱乐需求。“说话”这一职业开始兴起。在口头讲述中,说话人必须有意识地对故事进行加工,使得人物生动、故事精彩,才能吸引听众赚取收益。职业者把传说故事向艺术方面推进了一大步。据《醉翁谈录》记载,南宋艺人已经在广泛讲述“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人的故事。《水浒》本书上也留下了说话人的痕迹,如“话说”、“却说”、“且说”、“话分两头”、“说时迟、那时快”等等,以及假托听众向说话人问话:“说话的,那人是谁”。章回体也是由于说话人把故事分为几回讲,才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话人的材料则通过“书会”的记录,在行业间流传。“书会”可能是落魄文人,也可能是粗通文墨的职业说话人。
到了元代明代,戏剧家们把这些故事进一步加工,变成了戏剧,拥有了剧本。
这一阶段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贡献非常大。由说话变为的白话,虽然还带有文言色彩,但其语言超过了士大夫的语录,能够用于创作长篇作品。没有这种语言,就没有后来的长篇小说。
作家的编辑、加工或改写阶段
不同人对于同样的人物,讲述中侧重是不同的。后来人对大量的材料进行了重新编辑、剪裁、加工,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
把罗贯中、施耐庵称为编者而非作者,绝不是对他们工作的贬低。因为编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攒起各种材料,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增添、删除、调换顺序、补充,把不同的故事分配给不同的人,对情节、语言进行进一步修改润色。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编辑工作大大提升了书籍的艺术魅力。
非《水浒》人物和《水浒》人物的融合
这是指(一)把非《水浒》人物说成《水浒》人物;(二)把非《水浒》人物的故事说成《水浒》人物的故事。这个方法贯穿了上述整个过程。很多人物和情节都有原始出处。
这是不是说《水浒》一书是抄袭呢?并没有那么简单。聂绀弩做了说明:
这样看来,《水浒》里的许多东西,不过是从别的书上抄来的,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抄袭岂不是创作上可耻的事么,何以《水浒》还被认为伟大的古典小说呢?而且费尽心力,证明《水浒》里的东西是由抄袭来的,它不有意贬低《水浒》的声价么?这三类问题,顺理成章,是会碰到的。但这种问题之所以提出,是把古人的写作过程和现代作家的写作过程混为一谈;把民间艺人和作家的写作过程混为一谈;把长篇小说这一最大的文学形式在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者们,不但创作了一部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创造着长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一身二任的艰辛过程,和有了最初的长篇小说之后的作家们的较为简易的写作过程混为一谈的结果。
第二议、《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逐渐提高的
我们知道,《水浒》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是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几种不同的阶段,由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记录、编辑、改写而成的。《水浒》的故事,也不是一下子就创造出来的,是在各个写作阶段中逐渐演化而成的。不言而喻,《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逐渐提高起来的。由于早于今天所能看到的各本的本子还未发现,也由于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多数供亡了,《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逐渐提高的具体过程,我们知道得还很少,但就已经知道的这很少的材料说,那过程是相当明显的。
《水浒》的思想性
下面这段话写得太好了!
《水浒》里面有这样一种人物:武大郎、金老父女,他们那么良善、那么安分守己、那么缺乏反抗力而又有着那么多的求生欲望。好像他天生下来是给人侮辱、损害、践踏的;好像他的生的使命就在告诉人家,人间有这么一种卑微、屈辱的存在。这种人,尽管无力反抗或反抗力过于微小或简直不知道反抗,但是使人觉得他的某种地方,或者说“灵魂深处”吧,是反对他所生存过的那种人吃人的世界;就是死了,化成了灰,每一粒灰尘也反对那样的世界,因为他的存在和死亡,就雄辩着那世界的不合理。《水浒》教我们从这种人身上看出世界是分成两种不同的人、两个不同的阶级:一种,压迫者、压迫阶级,就是西门庆、郑居那种人;另一种,被压迫者,就是武大郎、金老父女等等。作为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没有使我们更多地从农民身上看出阶级的对立来,也许多少有些遗憾。但在封建思想密不通风的四五百年,能使我们从城市里的一些不幸者身上看出这一点来,也应该满足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并不比这多些什么。
但《水浒》绝不限于暴露了客观社会的阶级对立这一点,也不限于把被压迫者写的无助、可怜,用他们的悲惨身世来骗取读者的眼泪。它着重的是作为被压迫的代表者,如何反抗、报复了压迫阶级,创造了不少富有反抗性的战斗英雄,如林冲、武松、鲁智深。
林冲:动心忍性、艰苦卓绝,灾难深重、高压重重
武松:复仇之神,为哥哥、朋友、自己,“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无论什么时候一提起,就似乎有一个生龙般的姿态出现在眼前。
鲁智深:完全忘我,完全无畏,完全只问是非曲折,不计个人利害。人性的极峰,人性的最高理想。
《水浒》还通过劫法场、题反诗等反政府、反压迫的活动,展开了一个早已存在却似乎谁也没有留心的世界——人民的世界。这是统治阶级不知道或无法详知,也无法置于自己的权力之下的世界。江湖儿女互不相识,刚刚还在拼的你死我活,一经提姓道名,立刻尽释前嫌。
《水浒》的思想性是逐步提高的
由《水浒》的成书过程可以知道,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逐渐提高的过程。尽管我们对具体过程了解很少,但是这种过程是很明显的。
《水浒》的思想性有一个最强的地方:把尊贵的朝廷将相以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人物都当做反面人物处理,把下层社会的粗人、贱民、抢到、痞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当做正面英雄处理。这些正面人物的伟大精神或高迈的品格,并不是在故事开始前就有的。一开始,《宋江三十六赞》中只说他们贪图酒色财气、志在金宝。
以宋江为例,《宣和遗事》记载他杀阎婆惜,不过因为争风吃醋。他更像一个“酒色粗人”而不是仗义疏财的梁山泊首领。在虚构人物晁盖的故事出现后,为了把宋江和他联系起来,才无意中把宋江的品格提高,让宋江通风报信救下晁盖。元杂剧中,宋江自白“度量宽宏”、“及时雨”,就更提高了一步,使其具备了领袖人物的资格。《水浒》中更将其结合起来,因为好资助穷人而结识阎婆惜;给晁盖报信而引起晁盖派刘唐下书;阎婆惜因有外遇而要出首,不得不杀。这样,宋江这个人物就完全改观了。
其他英雄也有这样的过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最初是看不惯别人用“镇关西”的名号;成书后是“路见不平”、“锄强扶弱”。史进最初是懦弱无能的牢管,后来则成了史家村的史大郎,为少华山三位英雄离家出走、流落江湖。王进私走延安府,原是怕闯祸逃回故乡,后来是报效边庭投往老种经略相公。
反面人物如高俅则是反向的过程。
另外两个晚起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一是晁盖劫生辰纲,带出了其他故事,带出了反压迫的思想。其二是高俅压迫王进、陷害林冲的故事,使得《水浒》所反对的当权人物有了“朝廷”中央的代表,而且不再抽象。高俅作为罪恶的代表,是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比鲜明起来,也使得反朝廷的意义加强了。即使金圣叹也不得不说:“不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水浒》的艺术性是逐步提高的
书中的例子非常形象。对比阅读后可以看到,《水浒》成书后的故事,逻辑更加合理,节奏更有起伏,语言更加生动。规模也有小故事变成了大长篇。单看简本,似乎也不缺什么;及至看了繁本,才恍然大悟这情节可以如此生动、深刻、突出。《水浒》中的人因而得以站起来。
《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总结
现在再拿宋江故事来做一次综合的复习,看《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逐渐提高是怎样的一种具体过程。
(一)在《宣和遗事》成书以前,这故事可能与劫生辰纲故事无关。即可能没有宋江私放晃盖一事。元人杂剧,虽认为宋江和晃盖有关系,认为宋江因杀惜而落草,但没有一种说宋江曾私放晃盖的。如果没有私放晃盖这件事,而只有杀惜故事,宋江就只是一个狎妓、因吃醋而杀人的“酒色粗人”,他的品格很低,故事也没有丝毫政治意义
(二)《宣和遗事》是一部政治性的书,它把关于《水浒》的三个原来也许各不相干的故事结合在一块了:即杨志卖刀、晃盖等劫生辰纲、宋江杀惜。宋江故事和晃盖故事,是用宋江给晃盖通风报信这件事来联结的。这件事一添进去,不但使两个故事发生了关联,而且:1. 使毫无政治意义的宋江故事变成政治性的故事了:2. 使“酒色粗人”的宋江,变成有义气、能急人之急、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了。但《宣和遗事》究竟只是一种简单记录的杂凑,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虽然把宋江和晃盖故事结合起来了,却没有结合得好,使宋江杀惜,照文字看起来,还是为争风吃醋之类的事,而阎婆惜又不过是普通娼妓。这对于宋江的品格的提高及给予宋江故事的政治意义也都有限。
(三)《宣和遗事》关于宋江的品格及宋江故事的政治意义所留下的遗憾,却从元杂剧得到多少弥补。杂剧说宋江“度量宽洪”,资助失意英雄。比《宣和遗事》是提高了一步的。它又说宋江曾被发配江州,给《水浒》在故事的创造上很多启发。
(四)《水浒》把宋江杀惜的原因,全部放在和晃盖的关系上,把争风吃醋的部分删去,把阎婆惜的身份也改得和普通娼妓有所不同。就把宋江拾高了,故事的政治意义也明确化了。元人杂剧最然已经注意到宋江的为人之类的问题,并说他“度量宽洪”(疏财仗义),但不过一句话而已,《水浒》则把这句话变成具体事迹,说他赒济阎婆。这事迹又成为他的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又和他私放晃盖的义举及全部宋江故事相统一。杀惜这一件事,这才不但思想性提高,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它还从杂剧里叙杀惜之后,宋江被发配江州一句话,演成了许多曲折繁复的故事。通过那此故事,全面展开了《水浒》所反映的广阔的世界。
(五)简本《水浒》虽然完成了上述的许多工作,但本身还有许多漏洞,文字技术也相当粗糙。艺术性还是不强的。及至繁本出来,“移置”了阎婆事,从全文来一次细致的加工,这才使故事情节入情入理,对于人物的描绘,到了如闻其声,呼之欲出的境界。
我们向《水浒》里的英雄学习什么呢?
不用说,《水浒》所反映的时代,和我们今天的时代,隔得太远,那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那时代的英雄的某此行为和思想,那时代的人们对于英雄的某些看法,和今天的读者的生活、行为、思想,有着很大的距离。那时代的人们举拳就打、抽刀就杀的事,我们很难在实际生活里碰到了。虐杀妇女、婴儿及其他无辜乃至吃人肉的英雄,迷信和有忠君思想的革命者,已经很难为我们所理解了。但是谁教你去学杨雄、石秀的杀潘巧云呢?谁教你去学雷横枷打白秀英呢?谁又教你学杨志杀牛二、武松杀包括幼儿和Y环在内的张都监的全家老小呢?谁教你去学李速常常“杀得兴起”、“寻人杀”,把来投降的、入伙的都杀掉呢?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头脑,把这些批判掉,学习那些光明的精神~
学习鲁智深那种自己掮住黑暗的闸门,让弱小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精神吧!学习林冲那不向压迫者屈服的精神吧!学习武松对于压迫者睚眦必报的精神吧!学习李逵那种即使是宋江犯了错误也决不饶恕的精神吧!学习宋江私放晁盖那种见义勇为,当机立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的精神吧!如果从这一方面看,《水浒》里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会少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