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写的尘埃二字,一个是象形字,一个是象声字,但无论如何,都跑不开一个“土”字的命运。在五行里面,东木西金,土位居中央,而黑水赤火,中土又服色黄,亦难怪老祖宗(有时真纳闷咱为啥子的“炎黄子孙”呢?又被这个基情四射的社会提供了借口)轩辕氏尊号“黄帝”,可见,其实土并没有那么不堪嘛,不然民族背朝老天爷面朝着它数千年能够受得了么?
但尘埃则不然,历来都没有啥好名声。大体上在初中时写过议论文的朋友都知道四祖弘忍找传人的典故,神秀提出说要用“时时常拂拭”来对付它,当然,慧能不愧为五祖,思想更有深度,直接来一句“本来无一物”。
其实,这不也是一种回避的观点么?雨可以“随风潜入夜”,但无风如何,干旱怎办,唯有黄土尘埃,微小而无处不是。无论你是高堂邃宇还是黄钟大吕,亦无论是旧时王谢的堂还是寻常百姓的家,是你时时常拂拭的明镜台,或者是不屑为一顾的犄角旮旯,都不能回避它的光顾。如果说时间是冲淡一切,那它又无疑是时间走过的最好见证。再怎么鲜明华贵都不能阻挡一层灰尘,当然,亦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独醒于滚滚红尘。噫,跑题。
土象包容,宽厚包容万物,虽然我对垃圾填埋很是不爽,但不可否认,这是暂时为止无能的人类最好的方式之一,虽然很不负责,但借助于大自然无疑是……说了这么多,再次跑题。对了,再话说一下,魔羯座是一枚土象星座,其实不信,说之无益,徒凑字数,无佐证明。
说到黄土的包容性,再回归到尘埃,在我的世界观里,当东西在华丽明亮光洁的时候我们一般赞之为“如新”,时间涓涓流过,镀上一层薄薄的尘埃后,那才是它美丽华彩的时候。而时光继续侵蚀,上过最朴实无华的颜色后,那才是它真正美得颤抖的时刻。一层埃尘,罩住了一个过往的岁月,包容了一个时代的斑驳,朦胧间,似乎有股神秘的气息不断从中渗了出来。当然,考量这个观点的时候请不要做出把我扔在民勤或者往我家里倒上几把泥灰的想法。
回归回归回归,像所谓的无聊文章一样,在抛了n久书包和弄了多久文字后都要带上一点儿自己的一些干货。说一下我的想法吧。我比较喜欢有点儿历史气息(噫……可以这么说吧)的东西,时间老头万着他略带哆嗦的脚步走过,留在城墙屋檐的脚印都是一种见证,而我喜欢带上这种烙印的东西同时很不喜欢很多新建的仿古建筑,如…很多很多…。所以我喜欢沿着老城走,向着村道行,也许路是崎岖的,甚至略有些泥泞。地上的裂缝,墙上的青苔,老松的褶皱和瓦檐上的杂草,这似乎体现了一种很自然的美态。时时拂拭清扫的确利于生活的整洁与光亮,我自然也是个喜欢干净和整洁的人,但这亦是一种不自然的所在,而一所旧房子在风雨中慢慢衰败及至坍塌,虽然岁月的美好无法继续凝固在那儿让人缅怀,但知道它在慢慢的荒败可能是满足我一些变态的喜好吧,总觉得是一种更加和谐的存在。像人一样,生、老、病、死。但……
城隍庙烟火如昨,但那些明显就是新上的砖瓦琉璃着感觉有些别扭,虽然我知道为了它的功能延续美态得存不得不有各种修缮与整新,若不如此的话,我现在所看到的只能是各种水泥构造的恶心玩意儿。我同样向往着看上点儿盛汉隆唐的东西,但由于保护不力或者说是由于生活,并没有什么遗下。这个纠结啊,我并不喜欢那种老妪上新颜的感觉,却又希望那容颜永续,明日黄花也成。矛盾。
我喜欢我外公那套民国三十七年的老宅子,虽然它的彩绘已然斑驳不见,虽然木雕无色且欲开裂,虽然好好的四点金已经被很多更实用性的改造变得面目全非,虽然墙上有着什么“XXX万岁”字样的涂鸦,但我依然喜欢那儿。很久以前曾经写过一句大意是“所有打败艺术的,就是生活”的句子,似乎这就是我喜欢的原因,那个生活的气息还是什么的。
附上几张我很喜欢的图片
1.jpg
(打败艺术的,就是生活)
psb.jpg
psb (1).jpg
(而在生活眼里,甚至没有艺术)
2.jpg
(或者说是,在这种艺术的堆中,闲语话桑麻才是最高境界)
(隔壁邻居到市区做生意去了,空留房子一间,为了给我高三的弟弟创造一个比较不会受到打扰的学习空间,家人就把他借了过来。今天在那边坐了半个下午。搬家时,他们似乎没有怎么用心细细去拾掇过,消毒碗柜里杂乱地放着几只碗,墙角还堆着几件物是,孩子的练习册放在几子上,缝纫机上堆砌着的,都不知道是个啥,薄薄的一层尘埃基本上罩着整个空间,顿时产生一种似乎挺美好的感觉。有一种情绪在酝酿着,但不知道怎么用文字外化出来。而这几天又有朋友号召说到老城区逛一圈,总感觉可以在这二者之间拉上点儿什么的感觉,于是很刻意地写了上文,但不知道具体所表达的是啥。有一股情绪但就是不会形容,也问过很多人包括读中文的人,但仍没有真切地说出过,像在某个瞬间看到到一个久未见过的场景,听到一首多年未听的歌一样)
----2012.2.1 2: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