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点二十分出门坐车,一直等到七点钟才赶上一趟。凭经验,这个钟点正应该是坐车的高峰,也是班次最密集的日子。何况中小学和幼儿班又都即将开学,经常坐车的那群女教师们重回坐车通勤的行列。可偏偏就是一车难求。一边焦虑的仰望,一边觉得是出来的时机不对,可能恰到好处的与上一班车擦身而过。
即使四十分钟都没车来,车上人也不多,稀稀落落的七八个,比往常只多出两三个。其中一个还在城际公交车站下了车,去站牌下看着自己的钟点——原来她也是押车的售票员。
驶出城区,一位大姐起身售票,五张卡,没人七元,两个十二,一共收了五十九元。她向司机报了数目,在中巴门口空座上坐下,百无聊赖的翻看手机。另一个去对面发车的大姐扭过身,拉着她继续闲聊。
她们的谈话透露出,从九月一号开始车子会更少了,原因是有大批的燃油车达到了报废期限(没有听明白是达到国家规定的运营报废期限,还是运输公司的强制报废期限——反正是到期,就不能再在这条线上跑了),公司要统一更换燃气车。车主一致反对,原因就是在目前这个客流量下,换成新车只会赔钱,到下一个报废期怕也赚不回新车的钱。
这次公司的态度相对暧昧,据说还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哪些“报废车”必然不能再上保险,也拿不到国家的汽油补贴,但他们占着这条线,占着这些发车点——当年这条线路能够红火起来,这些车主普遍都是功臣与元老,是一起打过天下,和大老板一起啃着草根嚼着鞋帮成长起来的。
结果就是他们的车成了黑车,没有运营保险的保护,又拿不到据说是构成利润的大头——油补。这些车变成游魂野鬼,游击队,跑单帮,这个时刻的点上有人,他们就发出来一班,这两天没人,他们就歇一歇,去跑跑包车——生活总要维持。
一切都是浮云,都是飘在水面上的油花。探讨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有以下的几点可以思考:
一、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有巨大的出行需求的时候,这些县域、短程区域的民营或私人公共客运车辆红火起来,日进斗金。但是随着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财富积累都发生巨变,私家车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袭来,巨大的客源突然间消失不见。
二、政府补贴制度原本是好的,但遍地开花似的雨润均沾却不好,私人车主到手的补贴寥寥无几,一层皮一层皮的不知道被多少舌头吮吸过,留给车主一口干巴巴的渣滓,却还有当做宝贝一样左嚼右嚼,恨不得吃下去拉出来再反刍一遍才好。
三、车主出车,出人,公司挂牌的这种模式在目前已经不适合,而资本却看不上这个干巴巴的缩水行业。曾几何时,资本巴望不到的高台现在却被他不屑一顾。
没有资金,没有管理,没有巨大需求的行业如何发展?
我想,不只是我身边这路车面临选择,其他地方,其他行业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四五点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