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423:成长有盲盒吗?
“初中是孩子学习上的一个转折点,说不定就是孩子读书天赋激发的时候。”
小学孩子成绩一般,静待花开的家长自然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盲盒没开启的那一刻,一切都有希望。
“摇号到时代,也不要求他学得好不好,最起码也在名校读过。”
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出现逆袭,孩子的妈妈看问题,也淡然。
成长有盲盒吗?这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疑问。
夜,汗马书店的张老板,正在培训三年级的小儿子。
“图书扫码后确定一下表格里数字的变化。”
小儿子坐在前台,俨然有一种小老板的派头了。
“这是我要买的书。”一个顾客拿着高中阶段辅导书走到前台。
张老板没有自己动手,完全放手让小儿子做。
“在折扣区打个75。”小儿子很快完成了交易。
找张老板聊的还是延续之前的教育话题。
“不去重点校,不报培训班,甚至不内卷去刷题,只要求儿子每天必须保证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孩子喜欢古诗和历史书籍,已近把《少年中国史》全部看完,各个朝代的更迭都能如数家珍,最近对姐姐高中课本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老板不卷,儿子的成长,他采取了完全与女儿不一样的方式。
尽管女儿已经很优秀,在福八中高中部读书,属于福州的老八所,当年中考,三万名考生,只有前10%的学生才能进入老八所。
女儿是从小学开始就一路优秀过来的,目前小儿子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游,常有大佬分享这样的观点,不管是樊登还是俞敏洪,都说中上游的学生有可能是未来混得最好的学生。
但经过张老板的留心观察,完全不是这样。
因为主要卖教辅书,张老板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读一三附等一类校的学生。
他经常会向ta们问这样的问题:你的成绩是一直以来都这么好,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发力的呢?
大部分同学给他的答案是:从小学开始就很优秀,成绩基本在年段前10%的行列。
有没有处于中游,后面逆袭的呢?答案是有,但依旧是10%的比例。
从小优秀的孩子,大概率后面也能保持优秀。
张老板既欣慰又焦虑,因为这样的答案已经在大女儿身上得到验证,她就是这样一路优秀过来的。虑的是小儿子的成绩就处在班上的中上游,这是否会动摇前面提到的教育方式呢?
无论怎么说,小儿子的潜力,他是知道的,他只是觉得学校没有足够多让孩子表现的空间,孩子似乎也不太热衷于班级里的活动,按他的说法是:表现佛系。
他还看到了优秀孩子身上一个统一的特征:自律,高度的自律。
曾经,一个北大女生的家长这么说:
“孩子的成长,自己并没有操很多心,只是在小学的时候带着她跑了半年的步,后面她自己就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这方面,张老板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一次这个北大女生到书店买书,就是大老远跑步来的。
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在别人那里或许是艰难险阻,在她这里是身体的释放与精神的舒爽。
人生的不同风景,在于我们能达到的高度。
“学习上,孩子一向都很自觉,直到中学才给她配了一部功能机,高中的时候,想给她买部智能机,考虑查资料的方便。她说不要,学校里有图书馆,那里有电脑。”
张老板也没有给大女儿配手机,但孩子主动不要,让他对优秀与自律的理解更进一层。
优秀就是普通人做不到,ta却乐于坚守的行为。
目前孩子已经北大毕业,担任市政府的秘书工作。
“三岁看大。”虽然有点夸张,但可以确认的是:成长不是一时的盲盒开启,高度自律的成就自小养成。
谈到自律,福一中的老师说:在自己班上,这些已经特别优秀的孩子中,也仅有10%能做到真正的自律,其它的学生还是要靠家长和老师压着。
从高考的成绩来看,高度自律的孩子取其上,压着就范的孩子位其中。
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盲盒,未来某一天,通过孩子的灵光乍现,实现逆袭。
如此来看,这种概率不是没有,而是极低。
当然,这样的结论并不太适合人生的多元,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
但如果不是天赋异禀,个人的努力,一定是让自己表现突出的常态。
回到张老板,对于小儿子的教育到底正不正确呢?还是希望一天开启“男孩子后劲足的盲盒”?
“无论如何,我还是想赌一把。”张老板的眼神又恢复了坚定。
“未来,能考上高中就好!”
即便他用了“赌”这个字眼,其实还是预留了一个,不想过于为难孩子的底线。
“人生,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好!”
原本,他用这句话来说服别人,现在用来说服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