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北京
那时的北京,特别冷,只记得人们只顾埋头走路,每个人都把脑袋都使劲往往衣领里缩,但依然被风推着走,天瓦蓝瓦蓝,偶尔有几片很白很白的云彩,但却停不下脚步,无心抬头去仔细的看看。
最初对北京人的了解,总觉得北京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是外地人,另外两个,准有一个没出息,满身八旗子弟的影子,另一个北京人有想法,让人高深莫测,偶尔说出话也总是带着“TMD。。。”的北京“大爷”。
在这里认识了贵州人、福建人、江西人、四川人、东北人、山东人、浙江人。。。。这些人身上逐渐带着一些北京人的大爷气,又带着几分家乡气,只能用时间来慢慢区分北京气和家乡气的比例,遗憾的是没有碰到几个长在北京,生在北京,祖籍在北京,纯种的老北京人,有朋友开玩笑,“那您去看看,那些地铁卖票的、公交喊站的,还有去你家砸门抄水表的,都是老老老北京”
也许是吧,三代以上的北京人,身上有一种王启明、陈宝国的影子;两代以上的北京人,大多给人的感觉父辈打拼,此辈没什么出息;上学留在北京或者北漂一族,总也不承认(可能也是因为北京不承认)自己是北京人,没有归属感,骨子里却一股不服输的劲。
我还一直未理解所谓的“京油子、卫嘴子”,现在的老京油子越来越少了,都变成“老炮”了,个个张嘴闭嘴“TMD”,说句话能把周边人呛死,听习惯了也就装作听不见就完了。
一直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北京人什么都敢说”,连开出租的都会跟你聊起中南海的秘闻,说的真的就像天天在中南海里跑出租一样,的确,北京人从来不吹牛,说起什么事都跟真的似得,只要你的眼神稍有质疑,他们马上会说,“我哥们是。。。。,昨天晚上和谁吃饭说的”,现在想想大多是和自己无关紧要的扯淡
耳濡目染,我们这些在北京待久了的外乡人,回家偶尔学上一两句,总被家人说上一两句,“怎么你也变得跟北京人一样,吹牛都跟真的一样”,仔细想想,天天和这些人在一起,没点共同语言怎么聊啊,不知不觉间,变得不伦不类,北京人和你聊几句,马上会说,“兄弟你是那那那的人吧”;去外地出差,没聊几句,人家也总会说,“呦,您是北京人吧”
北漂的无奈,对于在北京混迹多年的年轻“北京人”,房子车子孩子票子都有了,没攒下太多的,但省吃俭用总也够了,除了没法割舍北京,没法离开北京外,满脑子就像北京的霾,迷茫:工作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现在怎么办,将来怎么办,偶尔有一天喝多了,酒桌上放话“离开北京算了”,第二天看看孩子还是算了,天天说“现在的工作就是混日子”,后面总要加一句“等挣了钱就回家种地去”,但总也不说挣够了多少钱。
就像摇滚,从崔健、许巍到汪峰,从“花房姑娘”到“蓝莲花”再到“北京、北京”,变得是旋律,没有变的是那份压抑、无奈和纠结,也许哪儿都一样,北京有北京好,待够了北京的人想出来,外地人总想进去
不得不说,北京还是机会多,因为工作机会多,各种各样的人多,轮转就比较快,机会就比较多,你不用担心今天辞职明天找不到工作,节奏比较快,效率比较高(指的是挣钱的效率),北京人也在这种见多识广中逐渐的包容和平庸,逐渐的分层,距离也越拉越大,高的高瞻远瞩,低的低不可就,混着,漂着,纠结着,也就就这样,很多人把北京当做第二故乡了,天天讨论讨论的是逃离北京,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不动了,被圈子、孩子、房子拴在了北京。
“阅兵蓝”已经很少见了,风也没有十年前那么大了,室外也没有那么冷了,但停下来能够看看天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总想去思考要不要逃离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