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看到关于耶稣的一则故事,只是故事的题目有好几个版本,再加上以前看过之后就当成一则普通故事,没当回事。但是,这次在周国平先生的《偶尔旅行》小册子里再次读到,感觉就不一样了。
今天之读最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感想与大哲学家周国平完全吻合。读完这则故事之后,我没急着往下看,还以为周先生主题就是在讲耶稣如何如何伟大。故而我在心里“另有它想”:耶稣是圣人,很了不起,但是他的“敌人”素质和品行也相当了得。如果没有这等高尚的“敌人”,耶稣即使再伟大,也会在“敌人”面前惨败。心里想着,眼睛却在继续往下看……。看到最后,惊呼:“我竟与大哲学家同频同振了,完全想到一块了。”所不同的是周先生不愧为大人物,考虑得周全,人家是用wg这个特殊时期作为反面例子来举的,而我则是直接拿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来举例,这样犯了大忌,至少不是在弘扬正能量。闲话少絮,还是读读这个故事吧。
周先生给这个约翰福音记载的故事取题“行婬的女人”: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地问,他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身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女人说:“先生,没有。”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故事讲完了。下面是周先生的一段感悟:在任何促完善体制下,都必然盛行严酷的道德法庭,其职责便是以道德的名义把人性当作罪恶来审判。事实上,用这样的尺度衡量,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潜在的罪人。可是,也许正因为如此,道德审判反而更能够激起疯狂的热情。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处,人与人之间必定充满残酷的斗争,人性必定扭曲,爱必定遭到扼杀。耶稣的聪明在于,他不对这个案例本身作评判,而是给犹太教传统的道德法庭来一个釜底抽薪:既然人人都难免人性的弱点,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有罪,那么,也就没有人有权充当判官了。
下面才是我最“共鸣”的——经由这个故事,我还非常羡慕当时的世风人心。听了耶稣说的话,居然在场的人个个扪心自问,知罪而退,可见天良犹在。换一个时代,譬如说……,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可以断定,耶稣的话音刚落,人们就会立刻争先恐后地用石头打那个女人,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个女人会立刻死于乱石之下。至于耶稣自己,也一定会顶着淫妇的黑后台和辩护士之罪名,被革命群众提前送上十字架。
其实,即使用现在社会的任何一个人代替当年那位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结局都是女人惨死,耶稣受辱,毫无疑义!因为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恶贯满盈的恶棍,也包括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还包括那些卑鄙下流的小人……,都认为自己是纯洁无瑕的道德楷模,都会理直气壮地捡起石头恶狠狠地扔向那个可怜的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