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听课,不如参与课程开发,与其参与课程研发,不如直接讲课。
第一阶段:听课、不断试错
在再教育时代,我们几乎成为每一种课程的目标用户。课程的开发者,利用各种方式,吸引我们成为其付费学员。
在这个被吸引的过程,由于各种信息杂乱、出于实际需求或者心理满足等各种原因,学员付费后开始听各种所谓的线上资源,或工作技巧、职场经验、成长感悟等被标榜为干货的材料。
这些都多少涉及到别人的人生、失败或辉煌,像某种程度上的书,只不过改成了ppt+语音的视听文件。
这样一套生产流程,由于市场需求,即目标用户有被再教育的需求,把课程做成了产品,有机构当平台,也有机构以此产品做服务的组成部分,因此衍生了讲师、课程开发者、课程学员等这个链条中不可少的社会角色。
学员在这其中虽然是付费的,但付费不一定是上帝,也有可能是乞丐。因为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资料包,可能只是其他人随意应付的作品。
学员在这其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并没有由于付费就变成了上帝,反而在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中,变成了某个机构的试验品,成了莫名其妙的冤大头。
我曾经也在网上付费采购了这种网上课程,不过在采购之前,前期做了大量的考察,比如学员评价、付费用户的关于实际效果的反馈,导师的教育就业背景、产品本身的试听、市场同样模式的产品的对比,客服的服务评估等。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这在网上上课,比起线下上课,信任感会降低。我没办法凭借自己的一个念头,或者谁的一家之言,就轻而易举地交学费。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高明到实现这一秒交了学费,下一秒链接失效的情况。
这个过程前前后后花费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然而大部分的学员,是真正付费之前是不太可能花这么时间和精力去考察的,同时基本现在也没有什么信息教用户以什么标准去挑选适合自己的网课。他们采购的原因,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课程宣传时的一段文案写的特别好,或者描述的产品功效能有高效。
总是,说出了你有病,我不仅有药,而且这药物疗程快,疗效好,错过一秒,再等一年,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本质。至于是不是真的对自己有用,没用细想,同时,在价格可以支配的前提下,大部分学员,喜欢囤积,仿佛采购了这个课程,我付费了,我好像就拥有了这部分知识。
所以我看到价格合适,我看到话题感兴趣,我先采购了,以后慢慢,以后的以后,课程就过期了
第二阶段:生产课程,包装课程
参与课程的大纲设计、内容筛选、导师审查、录制节奏,质量把控等环节。
参与研发课程的过程,让研发者对课程这一产品有了更多的知情权,由于信息是共通的,所以自己对课程的质量能有更客观的判断,更具体的判断标准。。不会因为盲目,而栽进信息混乱的跟斗里。
在研发时,课程负责人以具像的标准去要求导师,去筛选内容,那我能把同样的标准用在筛选我自己要采购的课程上呀!
当然能如此坦然地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要对课程所讲的话题所在的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是掌握的。
懂才能建议,懂才能识别出行家。
所以当你准备去挑选课程时,你首先对本专业是要非常熟悉的。
才能基本知道讲的东西是不是偏离了主题,然后再去判读干货、判断技巧等。
第三阶段:丰富内涵,直接讲课
最高层级,作为导师,直接来讲课。
处于这个食物链的顶端,讲师们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或者背景总能做出市场所热捧的内容,标上最心仪的价格,获取收益,以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他们有资格去跟课程的机构谈价,去协商课程话题,去定好课程录制节奏,去把控课程的质量。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最主动的角色。
大部分中的他们还是很有责任心,有故事可讲,有经验可学,有技能可授。
所以我说要做他们,一方面能用强大自己的部分去拯救其他人,另一方面,也获取了一定的物质回报。
我不反对这样一种存在。甚至还很倾慕,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也有把市场价值作为自己课程设置的导向,很多讲师打着“教育""分享”的幌子,在各个平台做知识分享,从而收取费用。
这样一种人,就很值得批判了
不过用户和市场肯定是最精明,我相信在我们去揭露他们之前,有些群众的眼睛已经亮到无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