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草莽间”是对历史上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
历史上许多开疆立国者,大多出身卑微。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邦起家时不过是沛县泗水亭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出身佛门,因家境穷困而出家当和尚。中国有句古话,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也大都来自底层社会。
辅佐商汤的名相伊尹( 约公元前16 世纪)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作为筑墙奴隶出身的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辅佐商王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辅佐周文王灭商兴周的姜太公也出身于社会底层,曾经做过赘婿、佣人、小商贩等。正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经历,在他功成封齐后,提出了“尊贤上功”的治国方略,注意从社会底层提拔、重用人才。这一方略成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终保持霸主地位的秘密武器。从门第、出身上看,齐国的优秀人才大多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管仲作过小商人,当过兵,还曾作过成阳狗盗这样不光彩的职业,可齐桓公并没有计较,任为齐相,辅佐其成就霸业;田穰苴虽是田氏宗族后裔,但属于旁系,而且家境贫寒、出身低微,大概只是一个军队里的小头目,可齐景公为了打退燕晋的侵略、确保齐国利益,封其为大司马;其他像牛贩子宁戚、布衣琴师邹忌、残疾人孙膑、赘婿淳于髡、囚犯越石夫、晏子的马车夫等人,统统在齐国的优秀政治家眼里成了国之重宝,被委以要职。齐国更注重广纳天下英才,历史上齐国的优秀人才中,外国人所占比重很大。管仲是楚国人,宁戚是卫国人,陈完是陈国人,荀子是赵国人,都在齐国开明的人才政策下得以施展才干、建功立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没有历练不懂进取,没有底层的劳苦,不知福从何来,大人物往往能经受得了诸多考验,并能在考验中积累智慧,修炼自我,终成一方大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