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骆海涛 | 勿以稀为贵

骆海涛 | 勿以稀为贵

作者: 自由骆体 | 来源:发表于2015-08-31 13:45 被阅读32次

    文/骆海涛(微信公众号:自由骆体)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忙碌和贫困》一书,对“稀缺”的定义是: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简单地说,你会缺钱,也会缺时间,或者缺少别的资源。你缺什么,心里就会被这一项“稀缺”所控制。

    例如,在你缺钱的时候,却一时冲动买了一件很贵的衣服,接着你很懊悔,自责为什么会这么浪费——这并非完全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你处于稀缺的环境(缺钱),导致你埋怨自己做了错误的决策。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缺钱,那么,就算你觉得这件昂贵的衣服并非必需品,但你不一定会心痛很久,因为你的缺钱程度并不会让你过度懊恼——买错了就买错了,毕竟所花费的钱只占你所能支配的资金中很小一部分。

    再举个例子:后天考试,而你还没复习好(时间是稀缺的!)。但你又抵制不了诱惑,参加了今天晚上的朋友派对聚会,对自己说“只呆一个小时”。然而,人在派对,身不由己,你逗留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了。

    此时,你想起考试的事情,颇为心烦意乱——既没按原计划复习,在派对上玩得也不尽兴开心。

    因此,稀缺不是个好东西。

    解决稀缺问题,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致富”。例如救助贫困,就有人提出“直接给钱”的方法。

    当然,稀缺是一种心态,按《稀缺》一书所言:“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得不幸福。

    解决贫困问题很宏大,恕我未能谈太多。以下只从商业创新上聊聊看法。

    《稀缺》一书中,举了一个有关管理的例子:

    每年,美国圣约翰医疗中心的32间手术室要进行3万多个手术,手术室的使用率达到了100%。当出现需要紧急治疗的患者时,医院不得不将很早以前安排好的手术时间往后推。而这些急诊的手术在所有手术中的比例大约是20%。

    由于存在这种现实情况,医生有时要在凌晨两点钟做手术,他们经常会为进行一个两小时的手术而等待数个小时之久,而员工们也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地工作。

    手术量超越了手术室的接纳能力,显然,这家医院掉进了“稀缺陷阱”而无法自拔,似乎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为手术室、医护人员、时间等等资源都是稀缺的。

    后来,该医院请来了一位外部顾问。这位顾问给出的解决方法让人惊讶:在32间手术室中,留出一间作为待用。

    当时,医生们质疑说:“我们已经很忙了,他们还要拿走我们的东西。简直是疯了。”

    但是,这一建议背后存在深刻的逻辑。从表面看,圣约翰医疗中心缺的是手术室,但其实真正缺的是“对计划外手术的准备”。

    医院的手术可以分为两种:计划之中的和计划之外的。一开始,计划之中的手术已经占满了所有手术室;计划之外的手术一旦出现(基本上肯定会出现,稳定在20%),医院就需要对现有的手术时间表进行修改。

    因此,手术室的稀缺,并非真的缺乏做手术的空间,而是因为其没有能力用现有的手术室来处理急诊手术。

    最终,医院按照顾问的意见,将一间手术室专门开辟为计划外手术之用。这样一来,其他所有手术室都能顺顺利利地排满日程,不受突发手术的影响,而所有计划外手术则全部被归入了一间特别设立的手术室。

    这样的流程创新之后,效果很明显:医院的手术接诊率立刻上升了5.1%,每天下午3点之后进行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随后两年,医院的手术接诊量分别上涨了7%和11%。

    稀缺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是致命的。

    2015年元旦跨年,上海外滩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有文章作了比较:纽约时代广场百万人跨年,为何没有出现任何事故?

    其中一个原因是:纽约警方将时代广场及附近街道分割为不同方块,分片控制人流,并预留着紧急通道,也就是说,让人们始终感觉,道路资源并不稀缺。

    对照上述圣约翰医疗中心案例,时代广场预留的紧急通道,相当于医院后来预留的一间手术室,给予“计划外”或“预期外”的使用,在流程上保证“宽裕”,解决了稀缺问题。

    纽约时代广场跨年的人很多,但并非“空间稀缺式”的拥挤

    回顾上海踩踏事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家都觉得太拥挤了,容身之所是稀缺的,导致争先恐后地抢夺有限的“空间资源”——因为,在人们的认知里,此时此刻没有紧急通道可供使用。

    别忘了,稀缺是一种心态。只有制造了资源宽裕的环境,才不会爆发扭曲的集体盲目行为。僧多粥少,致使人人自保。

    稀缺无处不在,要找到它,并且想办法解决。

    在餐饮行业,翻台率问题是一个紧箍咒。简单地说,餐饮行业真正稀缺的是座位资源,如果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餐桌食客的周转,每天晚上每张餐桌招待4轮客人而非3轮,那么也就意味着座位变得“宽裕”了。

    很多声称“互联网思维”的餐饮企业,无不希望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例如,雕爷牛腩就想了一些诸如“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按顺序上菜,不吃完第一道菜不上第二道菜”之类的方法,缩短顾客在店就餐时间。

    《稀缺》中举了一个高明的例子:红花日本料理。

    在红花料理,厨师们会在顾客面前烹饪菜肴,而且像杂耍大师一样表演:刀具在空中飞舞,用小铲将食物直接抛向你的盘子里,还能创造出洋葱圈火山。

    这些厨艺表演,实际上是解决稀缺问题的聪明做法。

    首先,像回转寿司那样的环形餐桌布置,方便容纳客人——无论是3人同行,还是8人一起来,都可以并肩坐下;

    ​其次,当厨师将食物抛进你的盘子里,你必须很快吃完,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下一道菜是怎样做好的;

    再次,连冰淇淋都是怀着让顾客快速吃完的心机而设计的,因为在开放式烹饪环境中,冰淇淋融化得很快;

    最后,烹饪表演结束,厨师鞠躬,客人鼓掌,服务员清理干净餐桌,其他人都相继离开——此刻,你还会在店里磨蹭么?

    这些布局,让红花日本料理每晚从每张桌子上能赚到更多的钱。有人估计,与其他餐厅相比,红花料理每1美元收入中都要多出10美分盈利。

    所以,办法总比困难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说已遗臭万年,而“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之类的做法不会流芳百世。

    稀缺本是人的一种心态,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痛点——不要粗暴地“抓痛点”,尝试用人性化的方法舒缓痛点,岂不美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骆海涛 | 勿以稀为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ei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