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家乡还没通电,更别提电视了。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人也特别单纯,最让人难忘的就是看电影了。大家对看电影的热情特别高,走个十来里路去看电影那更是家常便饭的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92779/567a2bbe400a3b26.jpg)
那还是很小的时候,大概是3岁到入学前的年龄段。乡里会组织电影队下乡放电影,这也算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那时还没有电话,信息都是靠口口相传。很神奇的是,大家都会第一时间知道今天将会在哪里放电影。
而我当时比较小,比较远的不让去,走三五里路之内才可以去。常去看电影的一个地方,就是隔壁村。距离不是太远,大概四五里路的样子。电影的消息来源也非常简单。就在我们旁边的一个“安姓”的院子,小孩们常坐在黄角树下。看到哪里撑起了电影的幕布(我们村地势比较高,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就奔走相告,乐此不疲。我们一旦知道了消息,就嚷嚷的叫大人们早点做饭。天还没黑,大家就组织了队伍,好几十人一起,浩浩荡荡出发了。
电影放映一般都比较晚,因为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常常去了要等两个多小时才放映。还记得第一次去看电影的一些“囧事”:在撑电影幕布的两个大树桩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看。这些演员到底是怎么钻到幕布里面去的,他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摸着小脑袋,却始终也捉摸不透。
看电影的人员陆续多了起来,比较近的就搬了凳子来,远一点的话就只能站着。放映人员开始准备工作,放映机的灯光照在幕布上了,这时大家更兴奋了,都往放映机那里拥挤。看一下这玩意儿到底是咋样玩的,那时对放映人员特别崇拜。千呼万唤,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终于开始放映了。由于人太多,有的人就跑到幕布后面看,个别捣蛋鬼还晃动着双手映在幕布上。其实,我们小孩也看不懂什么,只是喜欢那热乎劲儿。电影里面人物一出场,就本能的根据穿的衣服来判断是“好人”或者“坏人”,仅此而已。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遭殃了,曾遇到过几次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跑回家的经历。
后来慢慢长大了一些,父亲也让我们去远一点的地方去看电影。那时要到读书的年龄了,父亲常让我数数,能从1数到100就让去,我那时能数到200,心里感到很自豪。到我舅舅那边去看过几次电影,每次去看电影表姐就到处找我们,找到我们后非常高兴,要么就去他们家,要么就拿一大把晒干的向日葵杆让我们照明用。那时的亲戚的关系很好,见到后都非常热情。浓浓的亲情感觉特别温暖。(舅舅去年清明去世了,感觉好心痛)
物质匮乏的童年,看不懂的电影。如今却成了最美好的回忆。可惜,永远也回不了当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