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乡情群里看到一个视频,从老家通往集镇一条水泥路的某段路基,大概是近几天雨水的浸泡出现坍塌了。从水泥底层分裂出来如此这般较大的裂缝,看上去也的确有点令人担心惧怕。于是群内成员众说纷纭,所有言论几乎聚焦在工程的质量上,愈发群情激昂哗然爆棚跌宕起伏。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条路是2 0 1 6年枞阳县划入铜陵市后,先由市委市政府规划安排,后由枞阳县政府牵头、汤沟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的工程。按照我们的理解,这项工程应为更新改造工程。理由是因为早在20 0 5年的秋天,在省村村通工程政策的号召下,镇、村两级当时对该段的土路面已经改建成了水泥路。只不过是原来路的现状及质量不符合现在的要求,所以才在过去的基础上更新改造,以期适应新时期的标准。
重新改造扩建这条路,水泥路面宽度、厚度及材料和质量的要素,肯定是检查考核能否达标的主要依据。之于决策者有没有将土路基纳入验收范围,这中间就不甚了了。不过依照现现代版农村道路的量化指标,无疑应该是考虑在内的。具体到这条路自身的实际状况,更应该不容忽视。那是因为第一次改建为水泥路时,围绕路基问题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讨论。
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到2 0 05年,当时的汤沟镇为了修好这条路,镇主要负责人指定了专人负责。同时及时组织了两个村的干部沿途仔细勘察,然后召集大家认真讨论这条路修建方案。会上,事关水泥路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完全统一,而是否开挖土路面降低路基一事,大家莫衷一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相持结果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 一种意见认为这条路是先有堤而后有路的,是两个村的先人用血泪和汗水垒筑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抵卸大灾之年突发性的水患,不能降。一种意见认为这条路初始的功能不复存现,完全被民生圩的外围大堤取代了,且这么多年内遇上的水患都没有发挥作用,可以降。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镇负责召集会议的主持人先犹豫了一番,后来不知哪根筋起了作用,在长远利益与短期行为、繁杂冗赘与因陋就简的矛盾中予以权衡,最终选择了妥协的办法不降路基。这样,可以删去许多难以预测的揪心与烦恼,现在想来当时也不失为“金蝉脱壳”的良策。
眼下出现路基下沉导致蹋坡的现象,招来了许多人的种种愤懑和怒怼,有人认为设计规划不合理,有人认为材料质量以次充好,有人认为施工时偷工减料,有人认为验收人员没有严格把关,也有人认为官场腐败……一时间群内沸沸扬扬不断升温发酵。然而乍一看,这些过激的言辞和愤忾的话语,是冲着出现滑坡形成较大的裂缝而来的,实则是这条路重建时没有统筹规划而导致使用的时间太短,太短。
眼下,估计有关主管部门面临目前遭遇的险情,迅速比拿出具体的切可行的处理意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的提醒,一定要深刻地吸取这次险情的教训。同时也期待考虑到采纳群众的合理诉求,更期待在修复后不能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