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从小父亲就给他请了很多老师,这些老师并非只跟他沟通学习,还跟他沟通想法。这些老师中,他最难忘的是于老师。
于老师从来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只是把他当朋友,倾听他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这种相处的方式,他最喜欢,没有任何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时候,自己容易偏激,但只要说出来,不需要于老师提醒,自己也能感受到,进而就改正了过来。
对他而言,于老师就像一面镜子,默默无言,但对他的影响,却胜过千言万语。于老师鼓励他要有主见,同时也要讲道理,此外要注重发挥自己天性的一面。这些话看似简单却受用一生。
后来,不知何故,于老师再也没有出现过,联系他时,他手机也停了机。他问过父亲,父亲说:“于老师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
事实并非如此。父亲对儿子的主见有些忍无可忍,跟于老师做过沟通。在父亲看来,儿子对父亲的服从是天经地义的,老祖宗就是这个规矩。于老师反驳了他,说道:“孔子讲的是小受大走,轻打可以忍受,重打必须逃跑。谁的大事谁做主。”父亲觉得于老师太过迂腐,生怕教会了儿子跟他唱对台戏,于是就把于老师打发了。最后还提了个要求:不要再和儿子联系。
果然,儿子以后变得非常有主见,尤其是在重大事情上。一度,父亲也是很难接受,但看到儿子有主见的结果,好的占绝大多数,也就逐渐安心了。天下的父母,或许从骨子都能够化掉自己来成就孩子吧。
没过多久,父亲就把家业交给了儿子,自己当起了顾问。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把家业做得风生水起。
有一次,父亲问儿子:“以前咋没看出来你有这等经营才能?”
儿子笑着说:“以前您也没让我发挥啊!”
父亲说:“那倒是!果然我们家都是经商的基因,一代更比一代强。”
儿子说:“不过,还是得感谢于老师。”
提到于老师,父亲沉默了。
儿子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开了口:“爸爸,我一直有个疑问,于老师当初为何要不辞而别?”
父亲想了良久,说道:“其实,迟早我也会告诉你,我担心他过于迂腐,把你引导得太叛逆,最后和我对着干,所以请他不要再跟你联系了。”
儿子听完,很是震惊,待心情平复后,他才缓缓地说:“爸爸,您错了。于老师向来跟我说的都是,要体会您的不容易。我当时对您有很多意见,都是于老师化解的。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在您这个位置上,就知道做决定有多么艰难!”
听到这话,父亲非常意外,内心顿生悔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只是没有流出来。父亲说:“没想到,最理解我的,居然是他。”
只是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父子俩想到这,心都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