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热爱生活,尽量少加班,保持一种松弛感。”在加班的时间里号召大家不加班,有没有拿着大喇叭到处说“请不要大声喧哗”的即视感?
当然,我再也不会被这样的故事带走自己的积极情绪。保持一种松弛感,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呀!
这十多年来,我明明做事的效率越来越高,可是时间还是不够用,每天像打仗一样,节奏太快。就像《毛毛》一书描述的那样,时间窃贼无处不在。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几乎每一年,我都是通过生病逼着自己不得不停下来。
这一周观察学生,发现孩子们的状态相对松弛,脸上的笑容远远多于焦灼,孩子活泼中透出沉稳。观察老师,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节奏虽然很快,紧张中仍然有一种松弛感透出来。
“学校怎么处理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耐心+等待。这两年已经没有那种上课在校园内随意乱走的孩子了,因为老师们足够包容。”
“老师不着急吗。”
“不会的。学校不会因为那些孩子去考核老师,而是和老师一起,给那些孩子提供包容的环境,提供成长的支持。”
“总体来说,大家的节奏还是快,怎么调节?”
“如果感觉紧张了,去那两个连廊走一走,从不同角度感受美景,自然就松弛下来了。”
“窗外斜坡的银杏树下是一片草地,我常常看见孩子在那里爬上爬下,需要去干涉他们吗?”
“不需要。孩子们喜欢在草坪里玩耍就去耍。草地弄坏了,重新种一块上去就行。不过,对于孩子的基本规则一定要有。学校本身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自由的前提是有规则意识。”
“六一儿童节,还是六个舞台,人人都可以上台表演吗?”
“是的。”
“那些书画个人展之类的,还是继续在做吗?”
“当然。”
“学校是怎么研发出新的课程的?”
“发动老师挖掘自己的潜力,自主研发课程,拿出方案来,论证可行性,然后学校为老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学校能够为老师和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环境,怪不得老师和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找到一种松弛感。反思自己的状态,上一周还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在那样的大环境中,经过一周的调节,这一周也松弛多了。
这里是如何保持松弛感?
一是空间布局。一个学校,孩子下课能够随时走出教室,有自由玩耍,游戏乃至奔跑的空间,还能放眼看到层次丰富的美景(校园的植物季节性很强,很明显是特意设计的,让学生透过校园的美景就能感受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显然可以将教室里的紧张感消融,以一种松弛感进入下一节课。大图书馆美轮美奂,小图书角随处可见。沙发,圆桌,坐垫,校园几乎是随处可坐可躺。网球场,架空层,室内恒温游泳池,即使是下雨天,也能保证孩子运动的空间。
二是时间安排。下课时间,孩子们不慌不忙地在走廊走着,很少看见孩子慌慌张张,说明他们已经养成了课间松弛的习惯,也反映出孩子们的下课休息时间得到了保障。中午到食堂午餐的时间分两轮,每一轮 半个小时,食堂里,保持了基本的吃饭礼仪,孩子们吃的时候并不赶,也没有老师随时管控。孩子们在教室与食堂之间一来一去,还可以在路上跑一跑,玩一玩。午休时间是足够的,可以睡午觉,可以看书,也可以在校园里玩一玩。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校园生活张弛有度。
三是其他安排。如课程的安排,基础课程保底,而拓展课程非常丰富,不同年段有不同的选择,还有跨年级分项目的课程。如课时的安排,上午低中段30分钟,高段35分钟,下午全部30分钟。艺术课程与科创信息课程都是连堂安排。尤其是没有铃声的安排,老师和学生们均已习惯且养成了节奏。没有铃声催促,没有吵闹,没有急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保持松弛感的核心密码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在了时间、空间和每一个人的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