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星耀
百合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女校为背景,这并非是为了方便创作,而是反映了“百合文化”的形成历史。追根溯源,我们要从“S文化”说起。
·S文化与女校
少女之间纯纯的爱恋,自古有之。但前提是要有一个让少女们共同出现的地点,那就是学校。回顾历史,女孩子能够走入学堂是近一百多年才出现的事情。中国的第一所女校,是1844年由一位女传教士在宁波创办的教会学校。日本在1872年(明治5年)颁布了教育法《学制》,近代女子教育由此开启。同年,政府建立了官立东京女学校,此后,女子学校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那么什么是S(エス)文化呢?S是英文sister、sisterhood的首字母。用来形容战前女学生(甚至包括女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随着女校的兴起,少女们受到了教育启蒙,也拥有了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她们渴望深刻的羁绊,用自己的方式形成了流行于当时的“少女文化”。
与此同时,以这种少女之爱为主题的小说也不断推出。最有名的当属吉屋信子的《花物语》系列,其后还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小说,例如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日本内务省对同性之爱的小说有所限制,所以鲜少出现关于肉体接触的描写。
·不同于友情的姐妹制度
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中,描述了一种存在于女校的独特制度——姐妹制度。即由高年级的学姐与学妹组成对子,成为“姐妹”。妹妹称呼姐姐为“姐姐大人(お姉様)”。这样的情节在后来的动漫作品中也常出现。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形成于学生内部的由上到下的“教导”关系,正统严肃的校规可以由此传承下去。而对于女校的学生们来说,这种形式更像是某种感情的寄托。
这种少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排他性,是完全的一对一关系。和一般的女性朋友不同,少女们追求的并非是三五好友成群结队的欢乐,而是渴望完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少女的港湾》中,洋子和克子都对学妹三千子提出了成为姐妹的邀请,但是姐姐只能有一个。由此就形成了小说中类似三角恋般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而其他的同学也会对成为姐妹的两个少女,开些对情侣才会开的玩笑。姐妹关系的确立,有时会伴随着一些特别的形式,如交换信物等。少女们会将之类比为“婚礼”。
姐妹关系中带有崇拜情结。从穿着打扮到学习态度,姐姐都是妹妹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憧憬到顶点,就是二人变为一体。这种“喜欢你就变成你”的感情表达方式,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现代少女时尚中的“双子装扮”,即和亲密的女性伙伴打扮得一致。
·少女们的反抗
二战以前,女性一生可以做出的选择极其有限。即使拥有走入课堂的机会,毕业后的命运也是结婚生子。说来也是讽刺,明治时代虽然开始重视女性教育,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出优质的母亲。在女性的最大价值只有传宗接代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受教育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文明人。
对少女们来说,结婚前在校园的那几年,是唯一相对自由的时光;而女子学校,就是她们的避难所。少女间的姐妹情谊,注定是短暂的。
和自己憧憬的人成为姐妹,共度几年时光,是她们人生中自由体验亲密关系的难得机会。她们把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投稿给报社;把自己对同性情谊的喜怒哀乐,写成信寄到少女杂志寻求帮助,看起来就像是现在的恋爱烦恼求助信箱。这种友情之上的亲密关系,到底算不算爱情?这其中有坦言自己的确拥有同性伴侣的少女小说作家,但是更多人在毕业后就自然而被迫地走入了既定的人生轨迹。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少女们能够“享受当下”的权利少得可怜,恐怕她们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所经历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
毕业即分手,用来形容当时的姐妹羁绊再合适不过……1911年,日本新潟县发生了一起少女伴侣殉情事件。之后直到1930年代,都有不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有日本学者认为,女校的姐妹关系是一种少女们自发地反抗。她们对自己未来注定要面对的人生路线,也是当时社会赋予女性的单一角色使命,有本能地抵触与反对;同时也有追求平等自由的浪漫关系的渴望。少女之爱就是她们的一种选择与实践。可以说,在女校中,少女们展现出了最真实的天性。
战前的少女之爱短暂而美丽。这其中有太多的无奈。现代的少女们,是否已经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以及承担结果的底气呢?
来自:微信公众号【百合文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