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这样的:
满载棉花大货车着火,村民不惧火花哄抢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最精彩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新闻之后的评论,我直接拉到页面下方,果不其然,道德领袖们又开始高谈阔论了:
捡了棉花,掉了道德素质。
三十几年改革,国家丢掉了信仰,人民忘掉了羞耻。
要棉花有什么用。
又是河南。
……
本着一个理科生的严谨求实,我把新闻本身细细地读了一遍,发现了一个被新闻报道者刻意隐藏的细节:
车主见棉花着火且被水冲,价值不大,在写出证明后决定不要这车棉花。
然而,道德领袖们丝毫没有关注这个细节,也许根本无意关注这个细节,毕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冷言嘲讽是件多么爽快的事情,更有优越狗搞起地域黑,又是一波河南怎么怎么样。
事实上,哄抢事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哄抢事件发生地点统计图这是央视统计的一张近年来发生过哄抢事件的地点分布图。优越狗们可以闭嘴了吧,在你口口声声说河南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你所在的城市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那么哄抢事件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原因何在呢?
这里就要说前文提到过的一条评论了:抢棉花干吗?
他当然无法理解抢棉花干吗,他在高端写字楼的某个豪华办公室里安心上班,每个月拿着万余的工资,周末听听音乐会,逛逛商场,年假出国旅旅游,怎么能指望他去理解抢棉花干吗?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如他一般过着这样的生活,五中全会提出要让所有贫困县摘帽,而贫困县的标准是年均收入2300以下,对,你没听错,是2300。他衣食无忧,自然懒得去捡几斤棉花,几斤大米,几个苹果,然而却有人需要,甚至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捡。
那么,哄抢就是应该的吗?当然不是。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则新闻,某地运钞车倒翻,数百万人民币无人哄抢。几斤棉花都抢,为什么几百万的人民币不去抢呢?是那个地方民风淳朴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们不敢抢,因为有人会管呢。反观其它哄抢事件,有人管吗?没有,你也许会说人太多没法儿管,那运钞车为什么就能管住呢?说到底还是个想不想管,有没有花力气去管的问题。
也许你又要说了,为什么非要人管呢?就不能自觉一些吗?我想说的是,企图用道德去约束人的行为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心理学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责任弱化等等。如若你还要指责别人素质低的话,先来思考一下如果没人管你的话自己会变成个什么操行吧。假如第一起哄抢事件发生的时候,就采取严厉措施依法处置,再经媒体宣传之后,何至于有今天这个局面?
愿留一些口德,多反思自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