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这本书是暑假收获的意外惊喜。原来以为是枯燥无味的高深理论,没想到内容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方法清晰实用。非常适合一线老师阅读,借鉴,学习。
读书有感爱,是教育的底色
开篇从“热情的与学生打招呼”开始。如果想让学生渴望走进你的教室,那么你就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的需要他们。归属感和重要性对于任何阶段的生命来说,都渴望被完全满足。如果婴幼儿时期,这种原始欲望没有被充分的满足,之后生命的各个阶段都逃不开这个黑洞,无一例外。被需要、被关注会让学生觉得与众不同,重要非凡。而学生一般上不会在他感觉被需要和有价值的课堂上有不好的表现。凡是受到老师照顾的孩子通常在课堂上都有较好的表现,而那些觉得受到的照顾不够的孩子通常表现的就没那么好了。
那如何让学生觉得他很重要,有被需要的感觉呢?唯有发自内心的希望他好,用心的关注他,真诚地赞美他。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任何时候不说学生的坏话。曾有人说“当你讨厌一个学生的时候,教育从未真正发生。”如果学生是种子,那么老师的爱就是阳光和雨露;如果学生是鱼,那么老师的关注就是水。爱是教育的底色,这一点从没改变。
面对学生,微笑多一些,再多一些。遇见学生反常的表现,一句“你还好吗?”,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关注。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要吝啬可爱的赞美,大声的说出来,或者悄悄的告诉他,甚至可以写成“快乐小纸条”或奖状,传递给家长,分享这份骄傲,学生就能收获两份认可。当学生无意间做了错事时,解决的方法有很多,宽容一些,再宽容一些,保护他的自尊心。儿童是多么的玲珑剔透,不让他陷入难堪善意他一定能感受得到,并存放在在心里,积攒的善良和爱多了,就会有质的变化。
自信,从哪里来?
出于天性,孩子们通常不会本能的相信自己的行为,他们通过生活中的榜样或是成年人的反馈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一个儿童不相信他们的父母真正相信他们,不相信老师真正相信他们,一般上这个儿童也不会相信自己。而不自信的儿童更有可能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作为老师,不管家庭成员是否相信儿童,不管儿童是否相信自己,我们要充分的信任他们,这也是接触儿童,走进儿童内心的最好方式。不断的告诉孩子,你相信他,不会放弃他,你理解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会一直在他身边支持他。多一些耐心,在多一些耐心。
当然,由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转换而来的只是浅层次的自信,更深层的自信来自于学生的自我肯定。来自于坚持不懈后,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竟然进步了那么多,所带来的惊叹;来自于挑战困难后,对自己的欣赏和佩服;来自于突破自己后的喜悦。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评价,自己都觉得自己非常的了不起,由衷的认为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能做的很好。由此,自然而然就升起了满满的自信感。这个过程,没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大部分的儿童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教育陪伴者的鼓励和支持,比如在孩子感觉到迷茫时,陪伴他一起做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他不坚定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赞美,让他有力量继续前行。
现在依然有一大批的父母在畅想“快乐教育”。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报了喜欢的辅导班没多久就不想学了,好!放弃!想把整个超市的玩具带回家,好!买!不愿意和其他朋友一起分享,好!不分享!不喜欢阅读,好!不阅读!更有甚者,认为儿童阶段不重要,习惯不需要培养,学习不用担心,只要痛快的玩上六年就能成才,可是,我们的孩子真的会玩吗?跟着孩子的喜好走,真的是对他好吗?
个人认为,以上父母过分将儿童的思想成人化,认为小小年纪的孩子会深思熟虑,瞻前顾后,然后做出正确、恰当的选择,并且会非常自律的要求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孩子潜移默化中会被感染,被引领,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有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父母不是,那么放纵,极大的可能会让孩子一事无成。
读书有感埃里克森认为6-12岁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获得期,主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产生。当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能获得能力。
读书有感所以在暑假期间和学校的日常中,一直在引导孩子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引导他们坚持做一件对的事,哪怕是起初自己不太喜欢做的,或者是中间想要放弃的,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会发现成为了一个让自己喜欢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