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前几日的赋闲在家,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读完了《练习告别》。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被人深爱,给我们以力量;深爱他人,给我们以勇气”如此的荐语。
在读书之前,脑海里脑补的内容是一对深爱的情侣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被分手被分开的故事,可翻开书的第一页,却发现全然不是。这是一个真实却会令人倍感煎熬的故事:主人公的十八个月大的儿子正在咿呀学语之时,她老公却被诊断为脑瘤患者,且语言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念及于此,会突然觉得命运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体。父亲逐渐失去的能力却慢慢地被儿子给掌握,更何况这个能力是父亲赖以生存甚至是养家糊口的,成长与衰落这样的反差对比突然会觉得上帝不够公平。致命性的意外,会让人措手不及,但意外的是他们接下来的态度。确诊后的十来天后,恰逢作者的生日。但她和家人一起庆祝度过了,还有提到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举杯,只是“为我们。为了即将到来的时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即将到来的时刻,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我相信举盏碰杯间,是比黯然销魂更加沮丧更加颓丧却又无能为力之感。
似乎这是人的本能:遇到事之后想和朋友倾诉。内容千篇一律,可却和祥林嫂的絮叨又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决定平静对待家庭灾难之下,他们还是决定让身边的好友一同见证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切。她都以邮件的形式,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带去消息,内心同时渴求他们的关注与重视。两年多的光景里,二十多封邮件,有的是他们面对手术恢复不错的重生般的喜悦之情,有的是即使后期情况愈下仍能坚强面对的勇气,有的是最后在临终关怀机构里地老天荒般地陪伴…或许我不能感同身受她在告知朋友来龙去脉时候的复杂的心情,但我很确定那种无力感还能时不时地浸入自己的骨髓,只因为怀念。
练习告别以时间为线索,更以作者老公的病情发展情况为轴线,渐入式的情感,更是作者不得不面对的老公的衰落和孩子渐长的碰撞之下的钝力感。但钝力感之下依旧是她对爱人的深情,对儿子的关爱,更是她面对困境的勇气。在预感事情的发展方向下,记录每个生活细节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但那些一个个引人思考的譬喻里,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即使遭受太多,也要积极面对。
事实上,在她爱人被确诊之初,她那满是爱满是温馨的小世界瞬间日月无光般,她也一度崩溃绝望,甚至也想到了死。在一次次地面对茁壮成长的儿子和日益衰下的爱人的夹缝里,她渐渐平复。医院,家,幼儿园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她尽力地给予他们常人的生活方式,父与子的陪伴,夫妻间的相守,母对子的教导。点点滴滴的琐碎生活里,我仿佛看到某个日薄西山的黄昏下,他们一家人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尽享天伦之乐,和谐的画面让人不忍上前打扰。在一个个帮助爱人工作的夹缝里,在开颅手术的等待中,在看着肿瘤于刀口之处一寸寸长大的间隙里,内心再怎么隐忍也一定是汹涌澎湃的,而伴随的是无法说出口且又无法预料的告别。等到临终关怀的日子,或许日子才真的回归到原点。在一次次的告别后,终究无法避免的别离。所以,最后她写道:
我们就像雨后春笋,自由了。就像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兰贝斯的天空下突然顿悟。历史的痕迹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灼灼燃烧,像一片明亮耀眼的天空、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转换、一颗闪耀的恒星,或是一个深深印刻的图案。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瞬间……
我们给你下葬的那一天下雪了。小小雪花漫天飞舞,在劲风中努力挣扎。我们在你墓地周围站成了一圈,这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你孩子的朋友们来了很多,队伍里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将送葬队伍轻轻地串在一起。我把泥土撒在你的上方,你儿子也这么做了,他手指张开,手掌摊平,就像这样。你从我们身边走过,离开了,留下我们站在这里。
或许是因同有失去重要之人的经历,读到最后,痛感依旧是如此之明显。可“此生未完成,但爱永不凋零”又给人一种重生之感:您的爱一直在身边,一直在您教会的点点滴滴里。“我们既然已经拥有了现在的生活,那就顺着它继续向前漂流,去面对更多事情,不管是祝福还是诅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