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航读后感,今天要分享的是《表象与本质》
今天来聊聊,因语言导致的思维缺陷。
从牙牙学语到熟练掌握母语,这个过程在每个人的童年时期,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迅速。
如果一个外国孩子出生在中国,或一个中国孩子出生在外国。那么也丝毫不会因种族差异,导致其掌握不好另一种语言。
每一天,小孩子都置身于,使用同一门语言的人群中。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小孩子先是听、然后说、最后写。这个过程每天都要重复多次,直至某一门语言的框架在脑海中形成。
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小孩子绝不会、也没能力去质疑母语的缺陷。
但精通几门语言的语言学家或翻译家们则不同。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经常要把一门语言翻译成另一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因语言而导致的思维误区。
比如,动词“玩”和“play”的中英文差异:
“play”在英文中代表的意思很广, 弹钢琴、打羽毛球、吹唢呐、拉二胡, “弹、打、吹、拉”都可以用“play”代替。这在英语母语者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可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日常用语中,从没听过有谁说:玩钢琴、玩羽毛球、玩唢呐、玩二胡。如果真有人这么说了,那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感觉很别扭。
比如,有名的唐诗宋词,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其中的韵味和意境也就全部都消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