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为什么特别强调“中国式”,是这样的,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家庭相处模式风格和特征是很明显,很易于区分和辨别的。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就是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还有充余,生活一般也算是小康水平,在小孩没出生之前,整个家庭的重心是夫妻俩,他们的日常柴米油盐讲究的话偶尔会来点奢侈浪漫,调剂下生活。在他们的小孩出生以后,他们的重心或是说所有人的关注点都会转移到这个小孩身上,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妈妈都会给予他很多很多的爱,那这个小孩是很幸运的,他会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随着他的成长,他爸妈会牺牲越来越多,比如妈妈放弃工作,专心在家带小孩,爸爸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不会再和以前那样“长不大”,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想培养他。但这真的是小孩想要的吗?
三岁的时候,你喜欢玩泥巴沙土,可以整天在那里自己瞎玩,不哭不闹i,妈妈看到了,走过来说教了你,不让你玩,给了你一本本识字书,教你识字,至此你再也没有玩过泥巴。
五岁的时候,你喜欢上了折纸,缠着爸爸给你折,爸爸忙着他的工作,把你给轰走了,你跑去找妈妈,妈妈没有理你,几天后,你被带去上兴趣培训班,至此你的连纸飞机都忘记怎么折了。
九岁的时候,你三年级,一次月考数学你考了49分,对于方程式你实在是束手无策,拿到试卷的那天下午,你很害怕,不敢拿给妈妈签名,于是你偷偷隐瞒了这件事,第二天老师质问你为什么没有签名,你答不上话,老师下了最后通牒:不签就抄十遍试卷!你不得不给妈妈看你的试卷,果不其然妈妈很失望很生气,你完成作业以后自由看动画片的时间被没收了,至此你都没有再追回过《海贼王》。
十二岁的时候,你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并给她写了情书,说是情书,其实是网络上随意抄的还很俗的所谓的情话,放学后,你偷偷的把情信塞进女孩的书包里,那天你回家的脚步都是跳动的,你以为你“恋爱”了,内心欢愉。没想到,第二天你被班主任叫去办公室,你看看你写的用粉色信封装起来的信此刻躺在班主任的办公桌上,你心里暗叫不好,原来是女孩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老师,这次,连家长也就是你的妈妈都被请来了,老师觉得事态严重,罚你扫厕所一个星期,回到家,你挨了一顿骂,每个星期的零用钱也取消了,至此到大学了你都没有再恋爱过。
十五岁的时候,你中考不太如意,差几分就可以去重点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你和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认为你应该去重点,即使是用一两万块钱买进去,你心高气傲,不愿用钱,坚决要去另一所普通高中,并夸下海口说你会证明普通高中也可以考大学,这是你第一次放抗妈妈的决定,没有顺从她。
十九岁了,你结束了苦逼高中生涯,要上大学了,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鸟,是的,你终于可以逃离爸爸妈妈,走的远远的,你很开心,开心到一个人风风火火的去报到,开心到忽略了妈妈送你时眼角的湿润,从此你开始尽情放肆,在大学,妈妈不会知道你在做什么也没有人管你,你租车骑车去逛,你打牌熬夜,你逃课泡吧爬墙,你沉迷游戏期末挂科,你吸烟喝酒染发纹身,你把以前想做却没做的事统统在大学里干了,自在潇洒过完了大学生活。
二十三岁,你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家里人替你到处拉关系托人找人给你找工作,好不容易给你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你却不愿意回老家,觉得自己那么年轻就应该在外面闯闯,而不是回老家安分守己。
二十八岁,你还是每天为生活忙绿奔波,五年你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还是在小小的租房里每天挤地铁上下班,还是倔强的拼着……
说到这里,我想,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类似的吧,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模式,父母绕着孩子转,孩子的兴趣爱好各种大小事都是被父母决定包办了,直到他们远离家,他们开始叛逆,父母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小孩还是那个“乖乖”,多么可笑……
如果在三岁的时候没有呵斥他而是陪着他玩,如果在五岁的时候没有强求他去培训班,如果九岁的时候没有阻扰他追动漫,如果十二岁的时候没有罚他抑制他早恋,如果……可惜没如果,为什么要“干涉”孩子那么多,不愿给他点自由空间给他选择呢,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把你当年的遗憾全部弥补与孩子身上,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喜不喜欢想不想要,这是通病也是普遍现象,想一朝一夕彻底改变,做到西方的教育方式是不太可能的,但你应有所醒悟,有所改变,尝试和你小孩沟通,双方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又沦为一个“中国式家庭”而不自知。
以上纯属作者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