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心境则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如此,教育情怀也就意味着对教育的一种持久、特殊、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爱看成是教育的天然元素,把拥有爱心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却很难将爱和爱心直接转化为教育情怀。很多教师默默耕耘、勤勉工作,从青丝到白发,教师成了一辈子的职业,却未必能将岁月转化为教育情怀。有的教师专业发展迅速,荣誉奖励接踵而至,然荣誉奖励并不一定能“兑换”教育情怀;有的教师著书立说,威名远播,然声名与教育情怀并无线性相关……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真的就那么难吗?判断有没有教育情怀,标准真的就那么高吗?
课堂是检验教育情怀的第一张试纸,有没有教育情怀取决于教师是否对课堂有着深深的眷恋,课堂是否是教师魂牵梦绕的地方。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深深扎根于课堂,把课堂看成是师生生命相遇、精神相系、情感相连的地方,“用一辈子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生命的演绎,当成师生间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在课堂上能清晰地听见师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能诗意地欣赏课堂中的美妙“风景”。教学不再是一种任务,不再仅是工作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也不再“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渴求。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渴求中,教师逐渐形成了坚定的教学主张,不断挑剔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朝向理想教育的地平线,永不停息变革和创造的脚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成长在课堂、成就在课堂,享受教学带来的幸福体验,精心呵护课堂中的精神自由;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几十年如一日向着课堂的美好,永葆生命的激情,不会设法逃离课堂,不会因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而退缩,不会因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意外而恐惧。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视每个学生为上天派来的“天使”,而不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视每个学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视每个学生为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长大的儿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善于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谋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按需发展。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关键是能否做到有爱无类,能否让爱“永不过期”。当遇到旁人眼里的各种“另类生”时,你是否能一视同仁地爱他们?当遇到为你“制造”一个个“障碍”的“问题生”时,你是否能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当工作、生活、家庭等遭遇变故或失落时,你是否依然能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学生?当与学生的交流遭遇不畅、教育成效难以有效彰显时,你是否依然坚信教育的力量,不信春风唤不回?……有道是“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是一辈子做好事”;爱一个孩子并不难,难的是爱所有的孩子,难的是一辈子爱所有的孩子,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如陶行知一般“爱满天下”。
信仰是检测教育情怀的第二张试纸。有没有教育情怀,必然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教育有着深切的迷恋,教育是否成为教师的心灵图腾。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信仰,而不再是单纯的职业。也不局限于事业,而是一辈子陶醉其中,向着明亮远方。面对横流的物欲,身边的人在一个个“挡不住的诱惑”下纷纷离开的时候,依然保持着那份定力,“衣带渐宽终不悔”。当一个个社会思潮袭来时,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教育理论、理念不断涌现,教学模式批量产出、各类典型不断推出……在教育的喧嚣中,依然保持着淡定与从容,以教育者的眼光和实践者的身姿加以理性的审视与判断,“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教育行政化“高烧不退”的当下,自己的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教而优则仕”时,你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三尺讲台”,继续编织着曾经的梦。当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甚至一筹莫展时,仍然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砥砺前行,奋力开启“斯格模德曲线”的第二曲线。当遭到各种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时,始终恪守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依然坚信教育的美好,依旧抱以满腔的热情……有人说,当下社会最缺的是信仰,在教师群体中最缺的其实也是信仰,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教育的“信徒”,一定是一个理想教育的“赎罪者”。
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情感皈依,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份牵挂,牵挂着自己的课堂、学生,牵挂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视教育如初恋的情人,爱护一辈子、守候一辈子、执手一辈子,不会朝三暮四,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教育情怀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牵挂与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