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九江市伊斯兰教协会召开代表大会。
地点:
九江
类别:
宗教
图源:九江视听网
2019 年 11 月 8 日,九江市伊斯兰教协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
参加会议的市领导希望市伊协新一届领导班子,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共同维护我市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要提高协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尽心服务,在九江各项建设中求作为、建功业。
资料来源:九江视听网
九江穆斯林群众过开斋节 图源:《江西省宗教志》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全中国所有省份中,汉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江西,2021 年统计为 99.51%。占人口比例不到 0.5% 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畲族。畲族是土居的山民,主要分布于闽赣交界的山区。
九江汉族人口比例全省第一,超过 99.7%,这么算起来很可能是全国第一。据 2018 年统计,九江市现有 43 个少数民族,共约 1.6 万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 9000 多人,其中流动少数民族约 3000 人。在各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超过 5000 人,基本集中在市区,但并不聚居。
江西回族人口约一万人,九江占半。江西省现经批准为合法宗教场所并对外开放的清真寺有 5 座,九江有两座,分别位于九江市和庐山牯岭镇。江西历史上有 13 座清真寺,九江占了 5 座。
九江清真寺 图源:刘佳明
九江回族在江西的特殊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伊斯兰教从九江传入江西。明景泰元年(公元 1450 年),陕西回族武将马哈直,调任九江总兵,率 3 位阿訇及 1500 余名回族官兵及家属入赣,并在长江边矶湾兴建江西省第一座清真寺,这些官兵和眷属大多后来定居九江。不过他们人数太少,后来或者迁走,或者被同化。清道光元年(1820 年),安徽回民陶奎臣和赵振卿调任九江守备和城防营管带,又带来了 500 名回族士兵。
以上这些记载,很难找到佐证材料。有据可查的,1830 年安徽回民马万和从安徽来九江开花粉店,以此计算,九江回民的定居史已有近两百年。咸丰年间,河南回民马春生、安庆回民马万和等先后来九江定居。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各地迁入九江的回民约 80 户,200余人。民国初年,回民增加到 100 余户,400 余人,大多分布在九江城区。
清真寺界碑 摄影:欧阳海员,2001年1月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得到积极贯彻和执行,一些过去没有如实填报少数民族身份的恢复了原来的民族身份,加上工作调动、部队转业、照顾夫妻分居、引进各类人才及移民等原因,九江的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增多。1953 年人口普查时,全市仅有回、满、苗、藏、维吾尔、朝鲜等 6 个少数民族,计 414 人,占总人口的 0.02%,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 398 人。1990 年,回族人口增加到 3871 人,其中约 3000 人居住在九江市区和九江县。
九江曾经有过 5 座清真寺,现存 2 座。据传第一座江边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该寺现已不存。
民国时期的回教礼拜堂,约1934-1935年,严耀喜提供 图源:哈佛大学图书馆
九江城外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坐落在城外江边矶湾里地方,光绪二十四年进行扩建。寺门对城墙,后门临江。民国二十三年(1934),当局对沿江部分区段进行“江堤改直工程”,地处上矶湾的清真寺被拆除,次年移建于滨江路南侧。2003 年,市政府开发西园,位于其间的清真寺也再次进行了重建,即现在的滨江路 69 号九江清真寺。
由于出城礼拜不便,1902 年,安徽商人在城内四码头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以便于城内居住的穆斯林就近过宗教生活。1958 年城里城外两处清真寺合并,撤销城里清真寺。
注:九江回民有河南、安庆两帮,城内清真寺是安庆帮的,信仰老教;城外清真寺是河南帮的,信仰信教。两帮在清末、民国期间一直有纷争。
此外,九江城内还有一座为女穆斯林服务的江筠青里妇寺,建于 1930 年前后,位于城内柴桑路筠青里。抗战时停止活动,后未恢复。
庐山清真寺 笔者摄于2022年8月
庐山清真寺始建于 1922 年,发起建设者是曾在吴佩孚部队任师长的云南回民马坤,该寺坐落在牯岭正街老邮局后山坡。抗战期间被毁,解放后作为危房被拆除。1952年,政府拨付迁庐山正街(今右橄榄山3号)为新清真寺,现已成为庐山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或许是因为后来划拨的缘故,庐山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几乎不包含穆斯林元素。
以上是伊斯兰教在九江的传播情况,全部来自于《江西省宗教志》、《九江市志》等官方权威文献。以下说说个人看法。
笔者未能在史料中查到陕西回族武将马哈直在九江的记录,且以为真,但这段历史与现在并不相干。回民都住在城内,经过咸丰年间太平军占九江和湘军血洗九江城之后,以太平军对宗教的态度和湘军屠城的残忍,无论是清真寺还是回民,在九江城内都不会有存活的可能。因此,如今的九江回民,究其先祖,来九江定居的年份不可能早于咸丰年间。
民国时期的九江清真饼店,约1934-1935年,严耀喜提供 图源:哈佛大学图书馆
我们知道,回民由于其特殊性,在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域无法融入乡村体系。商业文化是中国回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民族主要从事商品批发、运输贸易、宴饮服务等。这也是为何,回民都住在城镇中,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拿到土地从事农耕,汉族农村的宗族势力是回民无法逾越的门槛。
1861 年开埠后,九江迅速跃升为江西第一商业重镇,拥有良好的商业市场环境。正是在这种适合多个国家、民族共同发展的平台上,回民开始登陆九江,进入江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从事古董、南北货物和餐饮服务,以后者居多。
如今,数千回民生活在九江,在各行各业工作,餐饮已不是回民的主行。当年,餐饮服务并不入流,但难以在文武科举上出人头地回民,只能做这样的小生意艰难地生存、发展。虽是无奈,但他们将这行做到了最好、最有特色,招揽回头客,靠的是真本事。
清真梁义隆,九江第一家中华老字号 笔者摄于2022年5月
笔者曾经研究过餐饮文化,一直认为在中国几大菜系中,缺少一个特别重要,但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无视的菜系——回民菜。以回民菜为代表的从西域传来的食材、烹饪技术等,对中餐的影响超乎寻常,所有面食和牛羊肉的烹饪,背后都有回民或明或暗的身影。回民菜系的话题太大,就不在本篇展开了。
了解九江特色小吃、点心的都知道,回民特色影响很大。笔者可以肯定,这种影响,在全江西只有九江才有。关于九江餐饮特色,笔者亦有不同于他人的看法,以后专文讲述。
清真锁记葱油饼 笔者摄于2022年10月
九江回民,江西第一。写这种话题惹事,但笔者还是专门选出一天讲述九江的多民族性。回民等其它外来的少数民族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明证了九江在江西的独特性,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包容的城市,绝不歧视外地人,虽然汉人比例全国第一,也能接纳所有少数民族。因此,它曾经是一座繁盛的城市。
据说,几十年前的九江回民,练武者甚众,80 年代的九江武术教头,有三马一张之说。其中住在国棉一厂附近的马富强是回民,其余几位就不清楚了,有了解情况的读者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