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三小,感觉偌大的校园散养了100多个“野孩子”,这群野孩子在树底下忙着挖抗,忙着用棍子做工具来打闹,忙着在午后的阳光下,躺在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小树林里仰望天空……置身其中,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童年,画面虽和谐,我却难以接受,30年,我身边的世界变了又变,科技产品都更新换代了N次,这里却如同世外“桃源”,丝毫不受外界科技与文明的影响,你觉得正常吗?
更有意思的是,一次午饭我跟孩子们聊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老师,你知道我爸爸是哪儿来的吗?”“哪儿来的?”我心不在焉地问。“我奶奶说,我爸爸是从下水道捡来的。”这话让我一下惊愕了,不由自主地问:“你相信吗?”孩子没有正面回答我,另一个孩子插话道:“我们村某某奶奶说他是从垃圾桶跟前捡来的,他还哭了……”孩子后面说了什么,我已经无心关注。在2020年的今天,我的孩子竟然还在讨论我小时候(35年前)都不相信的话题,你说这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一种倒退呢?我惊讶地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有孩子小声说:“是妈妈生出来的呀!”大多数孩子没有作声,而是抬起头看我的反应。我赶紧回应:“你们不清楚自己怎么来的,总见过弟弟妹妹是怎么来的吧?”“妈妈生的,”这次的声音大了些。
哎,万万没想到,从我所在的乡镇到现在所在的学校只有几里地,孩子们的认知却差了好几代。我以前的孩子关注更多的是更新的网络游戏,新读的科幻小说……这儿的孩子极少去过县城的书店,假期被家长带去旅游的孩子只是少数,去影院看过热映电影的也是少数……文明用语、文明行为、文明习惯离他们还有些距离。可是三年以后,他们就会面临中考,还有高考,甚至大学……他们用什么跟同龄人拼?想想,都觉得这是多么可怕!
文明的种子如何植根于他们的心灵,并生根发芽,考虑再三,决定用课外书来填补这些空白的心灵,在书中汲取成长的营养,所以设定了读书打卡,监督多读课外书,滋养他们贫瘠的灵魂;语文课上,借用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扩充历史事件,诱导他们对历史故事产生兴趣,进而读书、听书、向家长询问有意义的事件;多肯定班上孩子偶尔闪现的智慧行为,比如谁周末去逛书店了,有什么收获?最近看了什么电影?知道吗?根据我们的课文还拍了什么电影,从网上搜搜看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好多的英雄豪杰,想了解他们的智慧吗?不妨搜一搜影片……
教材、课外书、影视资料……优秀的文化里都埋着文明的种子,关键是引导孩子们脱离低级落后的思想,张开手臂,拥抱文明和进步,当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收获美好的未来!我愿作他们驶向文明的摆渡人,用对他们的爱和对教育的忠诚渡他们有个别样人生!
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