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逸

买来的不一定是好的,捡来的东西不一定也不好,因为视觉效应是一种动态的艺术。
去年夏天,去菜场捡来几个莲藕,旁人一脸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被菜农遗弃的东西有什么好捡的。弯下腰那刻,并没有被他人的声音所左右,反而是一种态度。
放在窗台上,一阵阵六月风吹来,随风起舞,看到它的摆动,觉得一阵喜悦。静静看着它左右摇晃,恰似进行一场对话,喜欢和物品对视许久,性情使然,静静感受彼此之间的默契,一呼一吸,随时都在时光中不断变化,更多时候只是我们忽视了察觉的心性。
小时候,喜欢跟随父母上街,就算什么也不买,也想到处去看看。看到橱窗里的精美物品,无数次幻想其肯定很美,很贵重。在孩童时代里,得不到的反而是最好的显得尤为明显。看到一个布娃娃,无数次去偷窥起形状,但又不敢靠近,更不敢去询问其价格,始终认为那是最贵的。更多原因则是买不起。
在想,成年后对唾手可得的东西觉得不够有仪式感,难道是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性吗?
以至于无论到了哪一个阶段,就一直在苦苦寻觅没有得到的,进而失去对已经拥有的感到珍惜。如此往复循环,似乎每个人都变成了远视眼,再也看不到近在身旁的美。
高山上的雪莲最夺人眼球,仿佛是一颗闪亮的明珠,照耀四方天际;眼皮子底下的就是一株木棉,尽管也点缀春天里荣光,却远不及高山上的雪莲更诱人,这是人心被蛊惑还是事物本身的价值所在?
自然就是最美的刻画师,水滴可以石穿,树根可以随着生长环境不断去调整自己的涨势,长成一个天然的艺术品。用善于发现美的视觉,到处都可以去创造美。其实,在美的物件,也都是经过善于发现美的人去雕琢的。
去年夏天捡回来的莲蓬,经过一个季节的催化,尽管窗外冬天寒风凛冽,却也不失其风韵,反而越经时间的酝酿,越具备淳朴卓越的风骨。
美无处不在,不要觉得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才是珍惜之物,其实,不在得到的途经,而是扑朔离迷的物件本身。
雪小禅老师的一篇文章里说他的屋子地板是捡回来的老木板,坛坛罐罐也是从外面旅游时捡回来的,还有许多物品都是自己从山上拾起来的。看她的屋子装饰,却一点儿也不失高贵冷艳的格调,而是自成一派。
俗语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用高昂的价格去衡量一切物的高贵与低廉,更多则在于一个人的审美视觉。
还有,请不要唾弃身边的低廉之美,其实它更诱人,如我身边的这几个莲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