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但没有休息。学本课堂进行第三次培训。日程安排很紧张,白天满满当当,晚上还要集中老师们开发第二天要用的工具单。今晚到家已是8点半。
对于这个学期才引进的一个新项目,至今还有部分老师没有完全接受。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一边学一边质疑。
首先最反对的是语文课堂没有读书声。结构化预习中的导读环节六字诀都要求以读为重点,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忙着“查、划、写、记、练、思”,根本没读。致使一篇课文学生读不熟,读得错字不断。
其次,学习过程的无效低效。学生展讲的内容都来自资料书,没有自己的思考,所谓的学习只是把教辅上的解析抄到工具单上,再拿着工具单当众念一念就是展讲了。其他学生听了没听就“啪啪-啪啪啪”地鼓掌,这个问题就算学完了。
再次,工具单的开发不能保证质量。学本课堂的关键处有二:一是结构化预习,二是工具单开发。前者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后者既锻炼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活动设计能力,又是课堂实施的依据。一份好的工具单,一定既能体现以学为本,又能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可是,我们的老师们大多不能独立解读文本,照搬教参的居多。在繁忙的工作中又增加一项---开发工具单,任务量更大了。没有时间研读文本,更没有时间揣摩训练要点,结果是,工具单就是习题单。语文课就上成了习题课。
第二次培训后,领导们发现前一段时间步子迈得太大---在师生都没有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就全面铺开学本模式,老师们怨声很大,形式化严重。于是,调整方向,着重进行结构化预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工具单不再开发,而是用《课时练》来作为课堂学本化的凭依。这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本课堂的开展。两个试点学校签了保证书,拿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推进这个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
今天进行的是第三次培训,主要学习单元回归拓展课和能力提升训练课的上法。经过上两次学习和一个学期的摸索,两所学校的师生对学本课堂都有一些基础和经验,所以,今天的学习比较顺利,刚开始制作单元知识建构图时有些迷茫和焦躁,后来就基本进入状态了。今天晚上,斌英中学语文组的老师们和北京的专家梁英老师研讨交流,受益良多。
其实,在接受新事物这件事上,老师们的学习力远不如孩子们。抵触情绪往往让人失去判断力,也失去成长的机会。现在看来,学本也好,教本也罢,都需要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研读和对学习活动的创意设计。只要有“心”,课堂一定是受欢迎有效果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