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诚意有余,审美不足——浅谈《流浪地球》改编

诚意有余,审美不足——浅谈《流浪地球》改编

作者: 丹雯x3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4:34 被阅读0次

    评价

            首先说明我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评价,肯定是正面的.因为我的老师教过我要从产业意义上来看一部电影,其次,我相信电影是主创在有限的投资下的超常发挥。其创作的精神是充满诚意,不容亵渎的。电影的特效,总体水平也值回票价。比较特别的是,电影在观影情绪上培养了一种国家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使之成就了许多票房和好评,评价之高甚至超过了其真实水准,(也更容易招黑)这种荣誉感,使我早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泪流满面,但是在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离我的期待,缺少了很重要的东西,内心的震撼。

            一部易读的大众商业片,如果这是剧组的目标,他们是成功的。但我希望他们的理想不止在此。

            由于读过小说,所以我知道无论是故事线还是世界观,电影和小说都是截然不同的,我忍不住想,如果能更多的保留原著创意,如果去掉那些合家欢的元素,赋予它更加神圣,宏大,深刻的气质,它是否能更加优秀?接下来谈谈电影的改编。

    故事线的改编

            小说以个人视角讲述人类在预知太阳即将氦闪灭世后,制定了流浪地球的逃逸计划。其中的每一个操作都引起了地球环境的巨变,同时也引起了人类思想的进化。这些变化惊世磅礴而又顺理成章,形成一个壮观新颖的世界,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关键。

            比如在小说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主角爷爷辈)叫做前太阳时代的人,后来的人类大都患上了太阳恐惧症,这是由于人类活在太阳即将爆炸的阴影下,加上地球停转,人类转入地下生活,于是看到太阳就像在野外看到蛇一样恐怖。小说中讲到主角上小学的环球旅行课,老师让孩子们一遍遍的看日出,克服恐惧。(小说里这样的脑洞比比皆是)

            小说前半部分塑造世界,后面高能情节。简单概括故事线就是,为了活下来,人类听联合政府的,发明使用了行星发动机驱动地球停转并逃逸,引起一连串排山倒海,生灵涂炭,家园尽毁。终于逃到安全距离后人类看到太阳还没爆炸,便开始怀疑联合政府,组成叛军夺了地球发动机,残忍处死政府人员,预备把地球开回太阳系,此时太阳好巧不巧地爆炸了,于是人类瞎自相残杀了一场后,继续踏上逃亡路……

            电影所取的小说创意,主要在太阳氦闪,地球发动机,电影的故事线,改编成了叛逆青年拯救地球的故事。我猜到人性批判这部分一定会去掉,改成齐心协力拯救地球我觉得很好,但是没有预料到,人类对地球家园的依恋,就是单纯的那种对草木山河,对天空和大地,对风雨彩虹的爱,电影没有表现。虽然作为第一部国产硬科幻,创作上真的千难万难,但我仍然觉得剧本的改编走的是一条保守的路,概括起来大概是冒险遇到危机,一路冲破困境到面临选择,最后拯救地球,加入中国细节,加入大众审美。在看电影之前,我期待中的流浪电影是像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际穿越那样的,充满神秘感,探索宇宙尽头或者生命意义,看的时候有些压抑和刺激,看完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的电影。但是流浪电影的类型感是更偏向银河护卫队,变形金刚这样的漫改的太空电影的风格,不需要思考,笑点哭点都简单直接,这种选择很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但是我内心确实觉得有点浪费了大刘的原作版权,至少在电影院听到海草歌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既惊讶又遗憾的。虽然上映时间是大年初一,但是我没想到电影里真的加入了很多贺岁的点。(我如果是导演,坚决不会同意把海草歌放进来)

    人物塑造

            故事线的改编差强人意,人物的塑造不如人意。该剧的人物除了李光洁以外都显得有些魅力不足。影片开场后我对刘培强是满怀期待的,然而在多少年过后的字幕出现后,他先是在同事的鲜花掌声中光荣退休,(为什么那么光荣呢?)然后就一直用工作条件寻找儿子的下落,缺少什么呢?缺乏魅力刻画。而小主角的塑造在叛逆之路上有点过,显得有点自命不凡,也是缺乏魅力刻画。有个很好比较的例子,比如星际穿越的小墨菲,出场后玩具是登月舱模型,讨论科学,开车时帮助爸爸挂档,在爸爸拆无人机时为它求情,玩摩斯密码,在学校因为维护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而跟同学打架,在爸爸不同意带她寻找秘密坐标的时候偷偷藏进爸爸的车里,诸多细节(细节都藏在情节当中)奠定聪明,勇敢,善良,充满个性的人设,一方面人物讨喜,一方面也奠定了她作为救世主的心理基础。如果流浪的剧本能在一开始就更多的突出男主的智慧,性格魅力,提高情感上的认可度,那观影心理就会好很多。毕竟是电影,来不及像电视剧一样,可以让人慢慢的爱上一个角色。台词方面,可以说有很多偶像剧即视感了,如哥是天才,数一二三抬头看星星等等,还是那句话,智慧不足,审美大众。

    营造的世界

            除了地球发动机外,小说中人类还普及了记忆遗传技术,即孩童的认知水平到达了成人水平,天文地理人人通晓。人人手腕上都有随时能调出全息影像的微型计算机,小学的教育已经可以环球旅行。出行有飞行汽车。不需要出入允许,人类是随时可以从地下城到地表看看的。国家被联合政府代替后,其概念不复存在,宗教也一夜消失。面对爱情,甚至生死,新人类的情感都变得清醒而理智。小说中的人类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进化了的,而电影中的人类大群体,除了提到的缺乏希望之外,就是左邻右舍一般的熟悉。地下城也没有想象中的高级工业科技感,是和生活比较贴近的社区景象。交通工具,武器,也都和我们的现实十分相近。小说极尽可能地在飞越想象,而电影不管从剧情还是场景道具,感觉都在努力的接地气,和我们的普通生活挂钩。非常想吐槽的是,虽然是为了自然引入对希望的描述,但是在新人类初中生的课堂上,继续上朱自清的春有点太幼稚,我认为可以在孩子们的谈吐上多增加一些知识理论讨论,在课堂和其他细节上多增加一些科技感,至少老师可以冷不丁弹出一个全息投影什么的,这是有行星发动机的世界,人类看起来应该更聪明。

    电影之爱

            电影放弃营造小说构筑的世界后,做了一件事,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和情感输出。情感方面有中国式的各种亲情羁绊,父子,祖孙,兄妹等,但是这个部分没有做到位,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缺乏日常的描写。日常的生活场景和对话是最好展现人物关系的地方,但是电影中除了兄妹有日常,其他感情几乎都挂在嘴上。吴孟达怀念老伴的那段很尴尬(似乎应该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孩子恨父亲的缘由也交代太晚,大段时间会觉得孩子莫名怨恨父亲,不太懂事,以至于父亲要献身救世之时,父子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消除尴尬。如果我是导演,至少父子之间的情感一定要刻画好,可以让父亲或者孩子通过全息投影看看家庭录像带,很通俗的一种快速展现生活片段的方法,然后多用一些小道具和小秘密埋一些伏笔。

            除了亲情外,还有军人的形象,地下城丰富的中国风细节,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等等,主角刘启的外号户口,也是浓浓的中国味道。电影意在表现中国人视角下联同其他国家齐心协力拯救地球的自豪感,其精神在于中国人的团结,坚毅,燃,这种体验对于华人而言无疑是极其带感的!但是选择了国之精神,也意味放弃了流浪地球原著的情感核心,那就是人类对地球的感情。

    小说之爱

            小说之爱是爱球之心,这是我热爱这部小说的理由。是我理解的流浪地球的精华所在。当小说里的人类眼睁睁的看着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地球,平淡的叙述口吻里有痛失家园的隐忍。在地下城的人类时不时地到地表上看看最新变化时,也表达了对原有生态家园的怀念。(比如地球在停转后需要绕太阳十五圈进行加速,简单说就是地球要经历15次忽冷忽热,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海洋结冰,万物凋零,但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就到地表上看海洋解冻,植物破土。)小说中所有对前太阳时代的依恋,读者都能有很好的代入感,除此外还有个读者可以代入的角色,那就是主角的爷爷,当人类还未移居地下城的时候,发动机等离子光柱带来的酷热,已经使地表不宜生存了。爷爷在一个大雨天忘情地冲上街去,没有想到那个时代连雨水也是滚烫的,爷爷因此烫脱了一层皮。爷爷和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象征着读者时代的过时,而地球启航的那一天,爷爷的过世,也象征着太阳系美好回忆的终结。

            小说对地球之爱的表达,新颖之处在于,以往我们对地球的印象是母亲般强大包容,而小说中的地球显得弱小而禁不起打击,不论是宇宙中一点小小的变数,还是人类自己,都能让地球岌岌可危。作为读者,看小说的最大的感受是——也太壮观了吧!太虐了吧!好心疼地球!好爱太阳!庆幸自己还在太阳系!无助的漂泊感!无奈!(毕竟人类要生存,把地球蹂躏一番带走,总比留在太阳系一起气化的好。)壮观,爱球之心和自我的渺小,是小说的最终读后感。如果电影能更忠实原著,格局从国上升到球,其精神高度绝对能跟国外科幻比肩甚至超越。小说的结尾有一段诗歌,赤诚动人,我听过大刘朗读的版本,是让我瞬间泪奔的感动。诗歌原句如下: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最后,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流浪地球再度翻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诚意有余,审美不足——浅谈《流浪地球》改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yd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