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棵 树

作者: 陵海一春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23:57 被阅读152次

    几年前,在东山滨海沙生植物园里,林进兴修整园林,准备偷偷砍掉一棵老树——他看不顺眼这棵树已经很长时间了,枝节横生,毫无美观可言。

    “小子,你敢动——老子跟你不客气!”老爹不知从园子的那个角落冒出来,涨红了脸,上来就一顿臭骂。林进兴吓住了,他不知道平日寡言少语的父亲哪来那么大的脾气。

    原来,这棵树是1958年谷文昌率领全县军民开展第一波种植木麻黄时留下的,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种下的20多万棵,在七天后的倒春寒中,或被风卷走,或被沙掩埋,只有9棵存活——眼前这棵正是。要是不经这顿臭骂,进兴还不知这棵树原来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想想那时,东山全县人口约8万人,4天之间种下20多万棵,在沙灾严重的村落,几乎是全民上阵,一天干四班——人们世代蓄积的受风沙凌虐的痛苦和发自心底的反抗,在谷文昌的发动和带领下,一下子爆发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毅力。

    谷文昌,“他是真正的父母官,是真心实意来帮助我们来的”,群众都这么传扬,“他看到群众外出当乞丐时会红了眼眶”“他在会上喊道‘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员来干啥!’”“他到我家一样蹲地头喝红薯汤,一样卷土烟丝”“他是好人,是来救我们的”……是啊,既然群众把他当成衣食父母,会有谁不听他的?!

    可是,东山的风沙是说治就能治的吗?明万历三十八年《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就有记录“每当秋风一起,十田九压,不受其害者百无一二”。 时任诏安知县郑化麟巡视至此,见民不聊生,不由怆然,发出“风沙之下,民何以生,民何以赋”的感叹。清朝时也有碑文记录官吏至此治理风沙,但都无果而终。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风沙压境的惨状有增无减。听老人讲,那时铜陵镇有个姑娘嫁到山口村,几年后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回娘家探亲,于是怀里抱一个,手下牵一个,好不高兴。可是,正如歌谣所叙“夏天出门沙烫脚,行路沙热三七抽(意即走三步退七步)”。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女人家,那么远的艰难路程,怀里又抱着小孩——就在她手酸,忍不住换个手势后,蓦地发觉五岁的大儿子不在身边。她心下一慌,回头张望——小孩趴在不远处的沙地上。她一脚深一脚浅气喘吁吁地赶过去……晚了,孩子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烫死了——这是怎样悲惨的事!听说后来,那女人到家后“哇”地哭昏了……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悲哀的惨剧,看似逆来顺受的人们,像山洪爆发似的,决定跟着谷书记好好和天地再斗一回——那是怎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茫茫无际的飞沙滩上人山人海,没有人停歇,没有人帮不上手,没有人只说不做。人们不觉得累,怕稍松缓些就输给别人,大家一个劲地干着,似乎看到谷书记说的“举头不见秃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的幸福场景,这也是百千年来人们朝思暮想的。

    可是啊,淫威肆虐惯了的风沙,千百年来从未曾开眼可怜过东山人,哪怕人们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0万多棵木麻黄只剩9棵,这样的打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严重。因为是有组织的,因为是空前的热情高涨,所以无声的绝望像瘟疫来袭一般,迅速笼罩了人们的心头——那成片的枯树苗,就像被寄望来传承香火的孩子饿死在地头,人们先是欲哭无泪,后来嘲讽的声音多了:“沙荒能长树,鸡蛋能长毛”“老谷车大炮,专骗咱穷人”……白埕村有位老人还逢人就打赌:“这沙能长树,我从白埕翻跟斗到县城!”

    不用说村干部垂头丧气,就连县委的干部也打退堂鼓,一时间双鬓斑白的谷文昌也不知说什么。刚毕业不久的的林业技术员林嫩惠,在遇见谷文昌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委屈,洪水溃堤似的哭了起来。

    是的,谁不想哭,谁不想嚎啕一番换来心里的舒服?——此时心中最难承受的是谷文昌!他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是没人能比的!每一个任务中,他不单冲锋陷阵,还没日没夜地思虑。观测、思考、调查研究——三年了,他几乎踏遍了东山的所有山头,查风口,绘地图,带领干部群众“愚公移沙”,发动群众筑堤防沙,植草种树试过10多个品种……

    可是,谷文昌是压不跨的。除了在不忍心看到群众饥寒交迫时他会动容,除了在发动干部群众时他会激情慷慨,此外,他就是个平静坚毅的人。

    谷文昌走到技术员身边蹲了下来:“小林,群众干劲很大,付出很多,树死了,大家心里难过啊,有什么委屈也很正常,你要理解,”停了一下他又站起来,“但是啊,咱们不能失去信心,共产党人干的是前人没干过的事业,就不怕失败——咱们不是还活了九棵木麻黄吗?——能活九棵,就能活九千棵,九万棵,就能绿化东山!”

    对,活了九棵,就说明东山能长树,这是个事实——在不经意地安慰技术员后,谷文昌眼前一亮,笼罩多日的阴霾一下子散开了——“东山能长树!”一个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坚定的声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在东山贫瘠的土地上回响开了!一颗颗沉重的心,随着这一声春雷,像大地春回般又被唤醒了!

    谷文昌抱定的决心是绝不动摇的,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组建领导、老农和技术员三结合的攻关小组,亲任组长,采用“旬旬栽种”的办法,在飞沙滩上搭起了草寮,观察记录不同节气、天气、风力、土地湿度等条件与树苗长势之间的关系,找出内在规律,总结出“六大技术要点”,印成小册子发至全县各个生产队。

    同年夏天,在白埕村背面,谷文昌带领该村林业队,成功栽种了20亩丰产试验林,极大地鼓舞全县人民的士气,引得全县上下群情沸腾。

    可是技术难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来了:种苗奇缺!

    经过讨论,决定由县长樊生林分工指挥征调树种,选派精兵强将组成采种队分赴祖国四方:厦门、永春、平和、南靖……还通过省林业厅提请国家林业部,通过外交途径从国外进口树种……

    于是,随着一片片树林子的生成,胜利的歌声越唱越响亮。1959年12月20日上午,全县军民举行植树造林誓师大会。谷文昌在大会上宣口号,定任务,展前景。这个声音一经广播,全县上下一派热血沸腾、激情飞扬。第二年夏季,每逢雨天,有线广播马上播送造林紧急通知,于是全县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中,百里长的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那场景可谓是“汗水和雨水共浴,歌声和雨声齐飞”——经过一季苦战,东山人民造成了175条150公里长的林带。

    这个林带是东山历史的转折点,是东山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东山人摆脱外逃当乞丐的命运,种树之余匀出精力,开始走上了保农产,修水利,造盐田,兴渔业,繁文化,强旅游,大步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的东山岛是名气不小的绿岛,游客络绎不绝。人们为蓝天、碧海、银沙而来,为海鲜、篝火、“日出东山”而来,为朝圣、学习、祭拜谷公而来。可是人们在享受风光、美食的时候,定是不会想到半世纪前东山那荒漠一般的情形。

    林进兴至此也深深明白老爹不让动树的原因。“过去的穷苦不能忘,恩人不能忘,护树就是我的命!”老爹抖着嘴唇,话语说得慢却有力,“我记得有九棵树,其中这棵离我们家近,谷书记说要保护好,这是我这辈子的任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 棵 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yn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