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这幅画,以为描写的是唐代神怪故事。其实,它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事件。
观察画面中的服饰,以及人物面目等等,哪里还有印度风格呢?已经完完全全本土化了。
《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制的。
我翻看了《瑞应本起经》,经书里讲述了释迦牟尼佛由摩耶夫人右肋降生的故事。
可见这幅画是根据这个故事原型进行的想象与创作。
由于我对佛教与印度教中的人物不够熟悉,这幅画只就绘画技巧进行讲述。
《送子天王图》属纸本墨笔画,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按照传统习惯从右向左看,画面整体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述的大概是神将前来向天神报告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消息。
这一段也可以看成三个小部分,
送子天王图•局部一最右侧的第一小部分,是两位神将驾驭瑞兽飞驰而来,应是报告释迦牟尼降生的消息。
很明显,这只瑞兽有龙的特征,细看又有不同。
只见它大张着长嘴,露出尖厉的牙齿。
原本应该很柔软的舌头,竟成了可以刺穿对手的尖刀。
它昂首向前,张牙舞爪,尾部直冲向天,浑身充满了难以驯服的力量。
瑞兽背上,一名神将在右边拉紧套着嘴巴的绳索;左侧的绳索则由另一位奔跑的神将握在手中。
这一兽二神,都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在奔放与制约中寻找着平衡。
第二小部分是第一段的核心内容。
送子天王图•局部二坐在画面中心的,就是至高的天神。这位天神表情深沉镇定,一双眼睛看向来者。
天神左侧,两名力士两眼圆睁,嘴巴大张,握紧了武器。仿佛既惊讶于发生的事情,又不忘职责,随时保持在战斗状态。
天神最右侧是一名文臣。他左手拿笏板,右手持毛笔,仿佛在记录这个重大的事件。
文臣左侧是一位研磨的侍女。她低头看着磨盘,表情恬静优雅。
再向左则是一怀抱类似乐器的侍女。与前一位相比,这位侍女则更多了一份女性的温婉柔媚。
第三小部分较有趣味。
送子天王图•局部三两个还是野兽模样的神兵,看样子修行还浅。都张着嘴,伸着舌头,瞪圆了眼睛,手足无措,好像被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消息惊呆了一般。
这呆萌的样子,和兽类凶猛的外表形成了强烈反差。
第三部分中,天神周围或凶猛、或文静、或柔媚、或呆萌等等,都对比映衬了天神的淡定沉稳。
同时,也突出了佛的降生对天界的影响和震撼。
对释迦牟尼佛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看第二段。
送子天王图•局部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小部分是一位手持瓶炉的天女。
送子天王图•局部四天女衣袖翩然,边缘宛若莲花花瓣;左手结说法印,右手瓶炉中香烟袅袅,似要将佛祖降生带来的无量功德,传遍虚空法界。
第二小部分据说是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的形象。
送子天王图•局部五他踞坐在一块层叠的巨石上,四腿呈现出健壮的肌肉,四臂中的两个手臂各持一法器,另两只手结成手印。
手印具体含义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应该是表现法力的意思。
手势中间正好是血盆大口。
三头,正面头有三目。
怒发飞张。
背后是熊熊烈火,火中现出蛇、象、龙、狮、鹰五种猛兽头部,和慈眉善目的佛像。
这些大概都代表着大自在天所拥有的各种法力。
第三小部分则是两位静立的天神侍女。
送子天王图•局部六天神肩扛扫帚,意为把心打扫清净;侍女手持花瓶,瓶中莲荷盛开,以此供花于佛。
两位天神侍女一男一女,一粗犷一秀美,形成了反差,又统一在静立的姿态中。
纵观整个第二部分,两侧的安静,与大自在神的动感张扬又成了对比。
如此充满力量的护法神出现在画面上,让人不免对释迦牟尼佛有了期待。
第三段,释迦牟尼佛隆重出场了。
这一段也分为两小部分。
送子天王图•局部七第一小部分净饭王怀抱婴儿稳步前行,前往大自在神庙进行朝拜,摩耶夫人紧随其后。两人后面,一侍者肩扇而行。
我们看婴儿的面孔,只不过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这是当时绘画的一个特点。
再看净饭王及其夫人,都是气度不凡,妥妥的大唐天子王后。
后面跟随的侍者,分明是刚刚从大明宫走到画里。
送子天王图•局部八最后一小部分,是一位天神跪拜于地,对尊贵的释迦牟尼佛,这看似柔弱的婴儿表示了自己的臣服。
这位天神与前图的护法神有几分相似,都是怒发冲冠,三头,正面三眼。
不同的是,他是六臂两腿。
手中持四种不同的法器。
这部分画面,作者用一位法力很高的天神,来衬托释迦牟尼佛的尊贵。
纵观整幅长卷,有天神,瑞兽,侍女,天王,人间帝王等,既想象力爆棚,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在同一个故事画面中。
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围绕着刚刚降生的释迦牟尼佛展开。
收放之间,极具张力。
送子天王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