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批注干国祥“草木.农人.诗句”

批注干国祥“草木.农人.诗句”

作者: 草木小琴 | 来源:发表于2020-12-22 19:43 被阅读0次

    草木·农人·诗句(由评“农历的天空下”课程讲述而修改)

    【原野情结、大自然情结、农人农村土地情结要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真不知道没见过农活儿的孩子们,甚至是年轻的老师们对“草木.农人.诗句”和“农历下的天空”在初次接触到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这些题目又有着怎样的诱惑力?我这般年龄的人,有着草木,农田情结的人自然是一看到就很感兴趣。自己的微信昵称不就是“草木”嘛。当然,用这个昵称时,没有干国祥讲的那么深刻,只是觉得草木的生命力是“春风吹又生”的旺盛,而自己又是一个无知的草民,所以就用了这个“草木”。我在想,农民对草木有情感是因为生活,诗人对草木有情结是既来自生活的体验又有对生活的灵敏感知,那么,同为人,农民和诗人的人生价值有什么不同呢?】

    原创 干国祥 痴且狂 昨天【2020.12.20】

    这应该是第十三届“农历的天空下”课程总结仪式了。这些天,也就是冬至前后,这片暂新又古老的土地上,有无数间教室在经历着这个仪式。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向着唐宋、向着春秋俯首致敬,向着农耕文明里的牛郎织女、适客骚人们,感恩致谢。【第十三届了,而且是在无数的教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谁深入其中谁就会受益其中吧,因为它是为每一个人存在于地球的根处来发掘人之为人的,或者可以很伟大,或者可以或略不计而设置的。而课程中是要引发孩子们产生对生命敬畏,对大自然探索的精神,而不是只为对名利的追求而活着。可以想象出,带着孩子们穿越在唐宋,穿越在春秋,立足在农耕文明里的牛郎织女面前,是何等的惬意。啥叫“适客”呢?】

    每当这个时候,“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八个字就有了真正的力量,相信的力量。

    【确实是,我至今都能感受到走进运城国际第一眼看到“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时内心的颤动,怎么可以把这么简单的字词组合成这样深邃的意义呢?!而且是用在教育上!没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断然不会生成这般的精彩的。】

    这个课程还能够怎样深化?也就是说,我们还能够从大地和词语中汲取哪些营养?【课程的生成是源于对大地的理解,成于词语对组织?那么这样的理解、组织又源于什么呢?一定是沉浸!沉浸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磨一剑中】

    先于人类,大地首先属于草木,它们是一切其它生命的能量来源,正是它们,把阳光转化为地球上的一切可能,最后创造出诗歌戏剧,以及数学公式。【草木是生命之根,是世界之源。】

    培养听懂草木之心的敏感,是这个课程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穿越这个课程的第一个重要赠予。也就是,敏感之心虽然与生俱来,却需要好的课程去刺激培育,否则它就会在时间里慢慢钝化。钝化即麻木,麻木则不仁,对于儒道文明来说,麻木就是异化,就是非人道,就是生命的不道德。【对草木的敏感之心是人道至尊的本源,那么孩子们敏感之心如何具有?我想,除了课程,便是日常中家长对身处自然时引导和唤醒孩子们用眼睛观察和用心灵感知大自然。麻木地活着是非人道的,是不道德的。没感知就只能是麻木了】

    所谓的伤春悲秋,就是春秋这两个季节气候的剧烈变化,带给生命的冲击。其实令我们慷慨悲歌的不是春天或者秋天,不是花朵或者落叶,而是它们在提醒我们:我们和草木一样,是时间里的物种,是会绽放也会凋零的,是能够美丽也可能枯萎的。【为啥要“伤春悲秋”呢?想了想,似乎有点感觉了。之所以不用“乐春喜秋”是要让人明白一切物种存在过程的本质,有生长就有枯萎,有圆就有缺,有绽放就有凋零。有心力接受生命与生活的伤悲,才会真正感受到其中孕育着的欢喜】

    现在,大多数城市草木人们选择了常绿树,园林工人在背后精心打理着一切,让我们只看到四季绽放的鲜花,看不到花朵的凋零,看不到整个季节的荒凉——这是对生命的欺骗,它无法培植我们对大地、物候、草木的敏感。【面对现代化对地球、对人类的造化,面对造化后对世界本质的遮蔽,作为教育人,越发应该把带着孩子们追求真理作为使命来肩负,如此才不负“老师”这个称谓。当然,前提是老师们首先得醒悟、觉察,如何做到?读书学习!】

    真正的物候观察者,他会去选择两种草木作为观察对象。一种是最本土的物种,它们和观察者脚下的土地浑然一体,是土地真正的代言人。譬如西北的杨树、苦菜与杏花,江南的柳树、马兰头与梅花。再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被人类选择了的物种,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浑然一体,深深地镶嵌在人类的日常中。譬如麦子、水稻、茶桑、高粱、油菜……是的,最具代表的草木与四季物候就是这些庄稼,经过千百年的驯化,它们和人类,和特定的土地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经干国祥这么一说,脑子里全是草木、庄稼。读过这样的文字之后,一定会越发留意身边所有花草树木,而被我留意到的这些物候,一定是通过被感受而融入我的生命,镶嵌在我的潜意识里,成为“我”的不可分割那一部分。被我留意过的花草树木也一定会滋生出更多的灵气。】

    到这里,课程就不再停留于自然,而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了。这时候,一棵竹当然还是建筑和工艺材料,当然还是山上、庭院里的风景,但它首先意味着冬笋、春笋和夏秋季节的鞭笋,意味着腌菜冬笋汤、咸肉煮冬笋、咸菜炒笋丝、红烧春笋、干菜鞭笋汤……我刚才提到的,可不仅是四季不同的笋啊,还有两种冬天里的菜,被人们制作成不同工艺的腌菜、咸菜、干菜。这样的过程,既是繁琐与辛劳的,更是美丽与迷人的。如果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去观察,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去谛听,这简单就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歌。值得我们去理解、去欣赏、去思考、去感激。【一棵竹,一个笋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吟诵的就是人类的进化史。一个人若能参与到“诗”的吟诵、欣赏、理解、思考、感激中,直到亲自构思、动笔、推出又一首描述“竹”与“笋”的诗出现,那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更是人类的不断前进。此时,我又有点理解了“农历下的天空”的内涵有多深,干国祥能推出如此课程实属对人类、对教育的一大贡献。现在思考更多的是这一贡献怎样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受益其中。】

    这就是人类文明诞生的背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诞生的背景,是所有传承到今天的词语的空气。离开了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够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怎么能够理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所有传承到今天的词语的空气”!既然是“空气”,每个人就应该都在其中。离开了文化的空气,一个人如何进行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呼吸?没有文化的浸染,来人间转一回又有何意义?】

    这是属于我们先人的生活方式,有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东方美学深涵其间。【当下确实对先人的生活方式的感知淡薄了很多,不是说需要效仿先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知道人类是如何发展到今天。了解历史才能合乎情理的立足当下。】

    徽式建筑的美学从哪里来?晋式建筑的美学从哪里来?新中式的建筑美学又从哪里来?

    宋明极简主义的美学从哪里来?

    只要我们想要自己的创造,想要有自己根基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极其珍贵,而创造我们语言文字的先人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共同的太阳下、大地上、二十四节气里,围绕我们最重要的草木与食物,也还并没有彻底地改变。【极其珍贵的语言文字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极其珍贵的草木与食物就在我们生活中,可是有多少人感受到他们的极其珍贵呢?感受不到“极其珍贵”的人们,生命也就轻薄了许多吧。】

    农历的天空下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穿过它我们不是为了回到过去,生活到过去,而是为了栖居于某些重要词语的本原处、创生处。在汉朝的强盛里,有商周文化的赠予,在唐宋的繁华里,有汉朝和魏晋的赠予。我们必须在前人的丰富赠予基础上,创造出我们的词语,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化。【既然是前人的赠予,我们何不张开双臂去接受,去拥抱呢?只是理解到此的人太少了,大多人活在解决温饱中,追求功利里。不去探寻本源,就不知道根儿到底在哪里,无根,怎么生长?所以,我们必须在前人的丰富赠予基础上,创造我们的词语,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诗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独特。】

    二十四节气,乃是我们的先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经天纬地”,“给每一座山每一道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它们不是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而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基因之一。【好惭愧,说实话,之前的我,对二十四节气了解的太少了,更不要说理解。我想,从现在起,我对它们不仅是当它们从时间中走来时的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而是要了解到文化在其中的生成和孕育。比如昨天的冬至,除了习俗中的饺子,“九九消寒图”更引发我的兴趣。】

    如果有一天人类必须离开地球、流浪太空,我们从此将丧失太阳、大地、熟悉的山川河流,但是,至少有两样东西我们只能携带,且不太可能改变。

    其一,我们依然是稀疏大草原上诞生的物种,我们的爱憎和潜能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它们也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是我们生物的DNA。

    其二,对于汉语汉字圈的传人而言,李白杜甫,苏轼王维,二十四节气,大漠、中原和江南,都不会因为我们飘荡在孤独的宇宙而消失,它们根植于我们语言深处、思维深处,它们就是我们自身,是我们的文化DNA。

    当我们携带着这两种DNA流浪太空,我们将终于知道“农历的天空下”这个课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说是人都具有这样的DNA,只是这样的DNA并不一定在每个人生命的过程中能够显现出来。这样的DNA不是用来用探测仪去检验的,而是通过对“农历下的天空”中空气的呼吸成为一种存在方式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注干国祥“草木.农人.诗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cj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