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也许是突发奇想、也许是蕴酿已久,2017年1月18日,我和年轻的老朋友Angela飞往伦敦,再转道Chichester。此去并不是单纯的短暂旅游,而是长达几个月的语言学习。
要知道我已是知天命之年,她尚年轻且从事外贸工作。当然如果不是女儿在那里学习,我们也是不会去的。想着能常常见到女儿,又能学习语言,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年龄学习语言,其实是困难的。记忆力这个东西真的不能和年轻人比,反应能力以及理解力更是不能比的。那许许多多的单词,仿佛深埋海底的霓彩珊瑚,飘飘悠悠的美丽而又难以捕捉。四个月,我不知道能学习到何种程度,对于无法确知的事,我选择了沉默。
(二)英国,我们来了
1月的英国伦敦是冰冷的,一下飞机便感到了,彻骨的寒风扑面而来。好在英国人的守时是出名的,预定的接车司机早已等候着我们,一路上还偶遇醉美晚霞,心情好激动啊。经过近3小时的车程,终于在沉沉夜色中抵达了Chichester 学院,这个我们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说是夜色,其实也只有8点多,但整个英国已经笼罩在漆黑一团里。
与此同时,女儿搭校车从Chichester大学赶来。蒙胧中,看到我的宝贝推着行李箱过来,她是给我们送衣架、被褥之类的。我急忙跑过去,一把把她搂在怀里,那熟悉的味道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依赖我的小肉球啊,让人怎么都亲不够。
宿舍不大,但基本设施都有,床、床头柜、书桌、衣柜、洗手间,厨房是要share的。虽然不能和家比,但这就是学生生活啊,简单的快乐。
晚上女儿和我挤在一张床上,她觉得挤,我却高兴的不行,紧紧紧紧的抱着她,好像她小时候那样,感受着小宝宝对妈妈的依赖、闻着她特有的醉人的香味。那一夜,何其幸福啊。
第二天早上,女儿和我们一起到学校餐厅共进早餐。餐厅大大的,桌椅板凳各种色彩,排列的整齐有序。吃惯咖啡面包的我,觉得还不错。但对于Angela,可能就不太习惯了。
因为课业及论文的压力,女儿赶上午10点半的校车回去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很是不舍,同时还有那么一点失落,感觉孩子大了,有了一双向往自由的翅膀,想挣脱出来,飞……。
车站就在学校门口,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很快就走回了宿舍。老天爷还真客气,虽有潇潇寒风但阳光灿烂,湛蓝如洗的天空、古老的大树以及古朴的英式建筑,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
好了,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人过半百重新上学,这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啊!
(三)关于学习
回来近半年了,想想那段时光,真是又美好又遗憾。可惜人是无法倒着活的,一切只能当作经历了。
初到学校,自然是要进行测试,根据成绩确定你可以读的级别。非常不幸的是,电脑故障,苦着脸做了半天,成绩却不能马上显示,老师简短对话后就把我分到了中级班。
正式开课那天早晨,我和小Angela兴高采烈地,沿着宿舍门前的小路很快就到了教室。我们惊喜的发现,虽是寒冬,草坪上却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
她程度高一级,教室在三楼,我在二楼。进去后我还是有些意外,说好的成人语言课程啊,怎么全是小孩子?
主课老师一男一女,学生是青一色的日本孩子。
男老师自称:大面,在中国湖北广东一带教过英语。
女老师:Carolina,波兰人,在重庆教过英语。
另外还有一些辅课老师,记忆最深的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女老师,每天都风风火火地,上课好像打了鸡血,语言速度绝对是迅雷不及掩耳,哇哇哇讲完,她累了,你也傻透了……。
还有一个信仰基督的女老师,上课次数不多,但有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一次是她要讲网球王子阿加西的故事,但这篇文章已经有两个老师讲过了。当她听说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看的出她努力地抑制着自己的情绪,最后她颤声说:通知我讲的,昨天我背了一天的课…。
第二次就滑稽了,上课时不知怎么扯到了基督教,那是她的信仰本无可厚非,但是忽然她就异常激动起来,还说孩子也是基督赐予的。总之她脸红脖子粗哇啦哇啦讲了一大堆,我旁边的日本小女生吓得哭了起来。然后这件事情搞大了,过了不久这个女老师就离职了。
好了,回到我们班的日本孩子吧,她们颇有中国学生的风格,一个个乖乖的,上课难得主动发言,点到名字,回答问题也是小小声,很难听到她们说什么。他们的发音有些特别,没有音调和节奏,完全像是生硬的读拼音。印象最深的就是寒八嘎,听了很久才明白,原来是汉堡包hamburger 。
大面极尽全力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常常的,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他还是无奈地耸耸肩,以自己尴尬的笑声,结束他的努力。
相对而已,carolina就自如一些,她那灵动的大眼睛,左转转右转转,一直灿烂的笑着。
而我,傻傻地,居然绝大部分听不到也听不懂。
记得2007年,我也在华尔街读过一阵英语,就是在那里认识的Angela。那之后除了陪女儿去英国短暂停留,就基本没碰英语。那些学过的东西啊,就像远处的风一样,飘飘忽忽地不知去向了。
几天后跟大面进行了简短交谈,他说,这期的课程接近尾声,可能会比较难。下周新课开始,应该好些。
此刻我们才明白,课程是循环的。而我们居然从尾声开始,然后进入一个正常循环,再读个开始~就结业了。
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准备早餐,快速吃完,赶到教室,九点十分开课;
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休息,因此一下课就赶往subway 买三明治,急匆匆地跑回厨房,烧热水。吃完赶紧躺下休息一下,就又要赶去上课。
下午3点下课,回到宿舍,躺一下,复习。
晚上六点煮玉米洗番茄,吃完,复习做作业。
不得不说,热切盼望了很久的学习,更多的是煎熬。离开学校太久,难的不是捆在教室不能动弹,而是有太多的生词迎面砸来。对那些一直在学习考试的学生不是生词的词,对我却是完全的生词抑或似曾相识的单词。一天下来,感觉有一万匹草泥马在脑袋里闹腾着、跳跃着、搅和着。
上课的时候,听不懂的就问旁边的孩子。那些年轻后生,真是可爱,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好在一入学我就介绍了自己,以及来读语言的原因,不然他们一定会奇怪,奇怪这个年龄了,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受这个罪。
很快,新一轮课程开始。这次的主课老师是海伦,一个高高个子、很有风度的女老师。
课上了几天,我发现自己依然稀里糊涂的。心里焦急万分,又不甘心换到初级班。就这样苦苦挣扎着、坚持着。现在想来,这是极不明智的。拔苗助长,只能是自食其苦。
而Angela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她们班的同学,普遍程度都高。她是个好强的姑娘,天天和时间赛跑,从早到晚不停的学啊看啊。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两个人身心俱疲,有几次都觉得熬不下去了,但我们互相打气,咬牙坚持。眼见着,二人日渐消瘦下来~。
新一轮学习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塞浦路斯、瑞士、法国、日本、香港、德国、西班牙、荷兰~,仿佛一个小联合国。
不同国家的人,发音也是千奇百怪。塞浦路斯的小伙子,非常聪明可爱,理解能力很强。但他吐鲁吐鲁的卷舌发音,直到他离开,我都觉得痛苦无比。
由此我非常佩服那些老师,无论你什么发音,他们都能听的懂。Angela说,如果洋人拐弯蹦出几个中国字,我们也可以懂。想想也是哈。
下午的课,似乎没啥收获。那些年轻后生,总是吵嚷着要看电影听音乐,要么做游戏。开始我觉得也无妨,但天天如此,颇有浪费时间的感觉。
正巧,瑞士女孩说要申请去旁边那个教室的课。法国的leila也告诉我说,她们就在旁边那个教室,主课make老师非常的棒。于是我赶紧申请,海伦老师也积极的帮助我找负责人,于是我顺利转入make班里。而瑞士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直到另一个循环开始,她才转进来。
确实,make老师,高高壮壮的英国男士,浓浓的英国腔调极富感染力,无论多么艰涩的语法,让他讲来,茅塞顿开。上课时,他的眼睛始终关注着学生,通过学生的不同反映,掌握教学的节奏。不得不说,他简直就是为教师这个职业而生的人,或者说他是天才的教师。他的课上,大部分我都能懂,虽然到了最后阶段,那些艰深的知识、晦涩的词语我无法理解,我还是要说,太爱他的课了。
可惜,此生恐怕只有这一次。
课程在5月12日全部结束(因为女儿本科毕业可以放假回家了),虽然有很多不舍,也只能说再见了。而我的英语水平昵,进步是有的,但是,不得不说还是那么的差强人意。毕竟一种语言,几个月是远远不够的(太多假期,实际上只有三个月)。哪怕是一个小孩子学说话,也是要很长一段时间,更何况一个离开学校三十年、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日渐衰退的人。费牛劲背的单词,转眼就忘记了,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啊!
欢送party上,荷兰姑娘们特地做了ppt,展示和介绍她们的国家。而我没有经验,不知道有这个环节,只好从电脑中找出一些中国食品来介绍中国。期间我听到座位上那个胖胖的荷兰姑娘说;中国很脏!我没有搭理她,因为她的无礼。确实我们国内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但我们也有很多非常美、非常干净的地方啊。
也有同学提到独生子女政策,这是他们人口稀少的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人口密度已经成为负累,这也是不得不采取的、暂时的极端措施。
也许是觉得中国有太多问题,由此老师问:你最想在哪个国家生活?你爱你的国家吗?我说:我当然爱我的国家,无论怎样都爱,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国家。真的,在英国的日日夜夜,才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是有多么的爱国,发自肺腑的爱。
(四)关于饮食
英国的黑暗料理,世界闻名。太多的人,抱怨讥讽英国的饮食文化。不过我还真没觉得那么差,甚至还觉得在英国吃的不错。
起码它们的原料相当的地道,比如:番茄,玉米、蘑菇,各种水果,真的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牛肉,不要太好吃,做成肉丸煮汤、打火锅,铺在蘑菇上香煎,都是相当的美味;
大龙虾,又便宜又新鲜;还有元贝、青口,非常鲜甜可口~
以至于刚回国的那段日子,吃什么都不香,因为我们这里的菜、肉、水果,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读书的日子,是紧张的,我们没可能天天煮饭。女儿过来的时候还有周末、节假日也是会炒菜煮饭,或者电饭煲煮火锅、包饺子、包馄饨、煮面吃。
Angela还真是一个小能手,来自重庆的她,川味火锅还有麻辣抄手做的相当的好。以至于我回国后,也会按照她的方法先把油烧热,浇在备了葱姜蒜的小碗里,她说这是酥一下。
周末或假日,我们也会出去转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不认路的两个人,自诩去探险,在英式建筑群里流连、在一望无垠的田间徜徉,然后在外面餐厅歇息吃饭。洋人的食量确实大,我们每次点一份主餐,share,加上前菜、面包,喝点啤酒,也就差不多了。
有时候点一份,我也有点不好意思,有时候也不一定够,不过她说不饿,我也就算了。这样也好,控制食量才能控制体重,尤其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消化能力已经下降,少吃减轻胃的负担,其实是件好事。
英国也是有各国美食的,法国的、墨西哥的、日本的、意大利的、英国的,我们也都品尝了,大部分都觉得不错昵,她说你太会点菜了。
当然还有中国的,除了价格贵,尤其是端午节的粽子,那不是一般的贵。
(五)关于天气
英国天气确实有趣,像极了坏脾气的娇小姐。忽雨忽晴,一切只在一瞬间。
我们一月过去,对我那是相当的冷。想着就这一次,我把家里不要的旧大衣穿来,保暖还行,就是太难看了,我称之为奶奶的棉袍子,后来实在不喜欢,就扔进了学校垃圾桶。
年三十和女儿还有她同学,约在离Chichester最近的brigton吃四川火锅。这是我们来英国后,第一次离开学校到其他城市。跟着女儿出了火车站,远远望去,一排排的英式古建筑,辽阔的海平面,黛青色的云朵一团团的翻滚,煞是好看。可是冷啊,到了海边更是刺骨寒风,我把帽子、围巾紧紧的捂着,还是觉得耳朵冻的生疼。
关于冷热,真是人各不同。听英国留学家长群的家长说,她的儿子在brigton就一直单裤。我的妈呀,佩服、佩服!
除了风,自然还有雨。不过英国的雨,就有点像任性的小孩子,说下就下,转眼又停,所以走在路上,几乎没有人打伞。因为撑开又合上,合上又撑开,还不够费事的昵。好在雨都不大,忍一下就过去了。
当然也有下大的时候,或者下起来没完,那就必须打伞了。这不,从我们来到布里斯托,绵绵细雨就一直缠绕着我们。Angela只好到运动商店,买了一把质量很好的手柄伞。回到民宿,她挂在入门挂钩上,以为临走时方便摘取。我说还是放在咱们房间门口吧,小丫头说不用那么麻烦,还要爬楼梯。结果悲催了,真的忘记了~。好彩的是,后来的旅行中,天气都不错,算是便宜了那个房东。
当然英国也常常有晴天的,我们从一月到六月,历经了英国春暖花开的全过程,真是幸福啊。湛蓝如洗的天空、烈焰红唇般的晚霞、千姿百态的白云、碧绿澄澈的海水、黄澄澄的油菜花、一望无垠的绿草地、漫天飞舞的梨花、樱花、桃花~,哎呀,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惊叹!
更可贵的是,英国的建筑和树木大都历经风雨,随处可见百年古树和房屋,使得整个英国古朴典雅而又高贵大气。
不得不说把一切推倒重来,看似飞速发展,其实是一种短视,既破坏了历史也付出了更加高昂的代价,为了所谓的政绩,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更肥了某些人的私囊。
学校的老师们也多少了解一些中国的情况,关于这些,她们惊愕的直摇头,为我们的那些古迹,那些世人眼里的宝贝被毁灭,痛心。
(六)关于英国人
英国五个月,其实主要住在学校。英国除了伦敦大都市,人都不多,尤其是Chichester,仿佛世外桃源,清净而美好。但学校里的英国人,还有旅行途中遇到的不多的英国人,也让我对英国人有了些些接触和了解。
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者语言能力有限,我是不太喜欢主动和生人说话的。而Angela人小主意大,为了练习口语,她主动和人搭讪;到了博物馆,她不止眼看,还琢磨出各种问题,和工作人员交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学习,她也鼓励我去问问题。
这一路走来,我们最多的是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更多的是老人。不知道是不是英国老人太寂寞了,你要主动,她们就滔滔不绝的和你说上好久的话。而我们有啥问题尽管抛出,她们会非常热情的解答。
到博物馆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的敬业和博学,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尽量的解答和解释。态度谦和有礼,仪态优雅大方,令人如沐春风。
不过更多的时候,车上没啥人,远远的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也就搭讪不到啥人。
火车上我们结识了马格丽特女士,她精致的妆容,水晶耳环一闪一闪的,非常迷人。原来她住在brigton,坐火车去和闺蜜相会。她说她是个教英语的老师,还兼职在博物馆里做事。后来我们去brigton玩儿,她陪了我们整整一天,还带我们去她兼职的博物馆免费参观,当然我们也请她吃了价格不菲的英式早茶和日餐。
后来我们文字联系,知道她结束了英语课,全力以赴照顾生产的女儿。在我的印象中,外国人是不会帮孩子带孩子的。她说,不,我们也要帮助孩子们,我们愿意帮助,而且享受这种天伦之乐。
你看,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真是有道理。我们印象里的很多事情,都不一定是真实的或者全面的。国内疯传的外国人一到18就离家,独立自主的概念也不是全部的。前面提到的英语老师Carolina的妹妹就是个例子,她至今都赖在父母家,离婚带个孩子啃老。
不知道是不是英国人生来如此,还是因为经济发达没有后顾之忧又受到良好教育,遇到的英国人基本都是那么热情友好,远远的迎面走来,都笑容可掬地主动打招呼,好像你是他的远房亲戚。无论他是习惯还是假惺惺,我都感到快乐,觉得这个世界好温暖啊。
我们在英国牛津中餐馆里遇到了同胞,我也习惯性的主动微笑,想打个招呼。虽然很多人说英国很多中国人,事实上我们只有在牛津和伦敦遇到些国人,所以我好兴奋啊。但是,一个旅游团的几十人,都冷冰冰的、漠然地眼神,让我闭了嘴。而旁边桌上的香港年轻人,起劲的在嘲笑内地人,包括我们的语言和习惯。这些被英国殖民统治N年的香港人啊,以为她们是英国人吧?
不过回来之后的经历,也让我对英国人有了一些看法。比如女儿因为迟到两天,被迫放弃原来的王牌专业,而改学另一个全新的专业,态度之生硬闻所未闻,完全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我们在Chichester学院的住宿押金,虽经五个月的不懈努力,还是没有回到我的账户上。
当然,在英国工作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英国人;无论哪里人,都有好有坏,这也是正常的。
(七)关于同学
说是成人语言学习班,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备考大学的孩子们,所以见到真正的成年学生那是少之又少,大概也就4、5个而已。
法国蕾啦
一个貌似有着拉丁血统的法国女人。她热情奔放,性格好爽,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和超人的记忆力,和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和同学混的熟络。
瘦瘦高高,风韵十足的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宠她的老公、如花的女儿、帅呆的儿子。因为工作需要,她女儿又在英国,所以她来这里。非常牛的是,来之前她已经读了大量的文字,加上英语有些词汇来自法语,她的词汇量非常强大,加上她的聪明努力,成绩棒棒的。
小小遗憾的是,她的口音非常浓重,卷着舌头打着嘟噜,让人好受折磨。
最有趣的是,她非常直率,想怎样就怎样绝不委屈自己。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做义工,帮助学校布置会场,还说可以同当地英国人聊天。而学校方面的两个老师,根本没时间或是兴趣陪我们说话,只是让我们做苦力活,搬桌子挪椅子。于是雷啦毫不客气地说,我不干了,再见!而来自东方的我们,真是不好意思走,只好坚持。第二天见到她,我们都笑了。
有她在课堂,有时是一种快乐,有时又成了折磨。也许是西洋人的风格,她非常活跃,发言特别积极,你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哇啦啦说了一堆,然后哈哈大笑到不能自持。也有时老师还没讲完,她就抢着说,一直说到老师和同学都撇着嘴、翻着白眼,等着她闭嘴~
德国伊万
她已经是奶奶籍的人了,因为亲家在Chichester,所以她跑到这个学院来学英语,希望以后能更好的和儿媳还有孙儿们交流。真是好有爱的老人啊!
又是因为家里的缘故,开学三周她就回德国了。她发音非常漂亮,基本听不出什么口音,清晰而又准确。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刚进校不久,学校付费西餐的活动中。她坐我的左边,蕾拉坐在我的对面。
我们没有同班过,但学校组织的几次活动都遇到了,比如:手工制作、briton一日游,农场半日游~
也许因为知道她是德国人,她晶亮亮的像钻石一样的眼珠,总让我想起希特勒,也是醉了。
西班牙佛利萨
看上去三十多岁吧,大大的眼睛、深陷的眼窝、瘦高的个子。她是后来的学生,因为蕾啦走了,我们才坐在一起,于是有了一些交道。她说她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来学英语。她结婚了,但没有孩子。
她也是聪颖好学之人,每一次做练习或游戏,她都是第一名,太牛了。
土耳其女子
看模样应该三十左右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伊斯兰教的女性都是非常保守、羞涩的。但她不是,上衣总是短短的露着肚脐,裤子紧紧的绷在腿上。上课积极发言,尽管她的表达能力非常让人捉急,她还是坚持着磕磕绊绊的说着,甚至翻着眼珠、用肢体语言吃力地表达。
有一天早上,一进教室,蕾啦就神神秘秘跟我嘀咕:你知道吗?那个土耳其女人,白天上课很普通的,晚上在酒吧穿的好时髦啊,惊艳!
因为参加农场半日游活动,我给她拍了不少照片,确实迷人,有种异域风情。
在我上课期间,也就这些成年学生,其他就是年轻孩子们。
先来说说香港的孩子们吧
首先上课的时候,老师会问你是中国人吗?她们答:不,我们是香港人。于是我说,我是中国人,她们是香港人。所有外国人都惊讶地望着我们:香港不是中国吗?
和我们共用一个厨房的是四个香港孩子,其中一男一女是男女朋友关系。他们分别有2间房,实际只用一间。学校的床窄窄的,睡两个人还真是够辛苦。看着他们瘦弱稚嫩的样子,我其实有点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他们那么年轻,正是朝气蓬勃的好时光,可是他们已然老夫老妻一样,除读书,就是买菜煮饭,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要知道他们才十七岁上下啊。
另外两个女生,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不知道我们怎么得罪了她们,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她们中的一个女生,巨大的脑袋顶着一堆茅草似的乱发,小眯眼,塌鼻梁、猪猪嘴,模样实在有点困难,可是她的男朋友还清清秀秀的,真的有点怀疑那个男孩子的视力。
在英国,基本上陌生人之间碰面,也是会打招呼的,问一声你好。但是香港孩子们绝不会,拉着小脸,给人不太有教养的感觉。也或许是香港人比较内敛?亦或害羞?
我同班的香港男生叫咖啡,人总是蔫蔫的,上课做梦一样,无心向学。只有到了课间买了三明治回来,才能看到他活生生的眼睛,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光彩。等三明治吞下肚子,眼睛里的光芒,便死去了……。他说他根本不想学习,只想做渔夫或司机。我想这真是痛苦,无论他还是他父母。后来和同是香港人的女孩子恋爱,于是除了上课,也总是能看到他美滋滋的样子。
日本学生
大部分都非常乖巧听话。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努力完成作业。据他们说,日本的英语课,只有语法没有口语课,所以他们在国内基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另外据说日本人的舌头特别,很难发英语的音,因此他们的发音还真是够折磨人的。
在日本孩子们身上,还可以看到东方人的传统文化。女孩子们含蓄羞涩,朱唇未启面先红,说完话还用布手帕在嘴角点一点;男孩子们总是坐的很端正,有点小男子汉气概,说话的语调则是谦和有礼的。
班里的几个女生,家里都开着公司,经济条件很好;男生,没有细问,他们说学费之类的是要自己解决的。所以他们常常说喜欢旅游,但没有钱。
当然,也有极少数另类的或西化一些的,走路大大咧咧、头发染的乱七八糟的~
西班牙学生
两男一女,其中一个男生矮矮的,比较有趣又自信,如果你夸他聪明,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上课的时候,总感觉他不在状况,眼睛咕噜咕噜到处看,成绩一般,但总想跳级。
另一个男生,大概受电影影响,对日本女生着迷,还喜欢练所谓的武功。平日他总是一身黑,低裆裤,戴个帽子遮着脸,那自来卷的头发在帽檐下翻翘着,远远看去,活像是日本卡通人物。有一天大概心血来潮,他摘了帽子,头发梳上去,露出了轮廓分明的、英俊的脸庞和深邃的眼睛。一进教室门,老师和同学们都惊了。哇!太帅了吧!他喜欢班上一个秀美的日本女生,天天上课挨在一起,不过人家有男朋友,而且很快就回国了,所以这段感情算是无疾而终吧。
另外一个是女生,小模样非常俊俏,娇小玲珑的身材、会说话的眼睛,估计也就18岁左右吧。唯独奇怪的是她的声音,非常低沉,说话时总是眼睛向上翻着,嘴角向下撇着,好像喋喋不休的小怨妇。才来学校不久就和那个矮个西班牙男生凑在一起,是不是情侣关系不得而知,但两人上课的时候,总有点打情骂俏的意思,他还把腿放在她的腿上,她摸着他的腿。老师和同学都佯装不见,毕竟这是人家自己的事。
塞浦路斯学生
两个塞国的男生,却是一白一黑。都非常聪明,上课看似不经意,成绩却很好。
白的曾经服过兵役,他女朋友的照片都给我们看过。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对爱情还很认真呢。
黑的比较爱逗乐,每次见了我,总说他见到成龙了,成龙是他侄子什么的。
有个游戏叫candy shop,削水果那种,因为我英文名candy,他就喊我candy shop。名字广泛流传,做游戏时我干脆就起名candy shop,图个乐。
瑞士女生
高高大大的,因为过于丰满,初以为她是孩子的妈妈,其实人家只是一个刚刚17岁的小姑娘。不得不说西方人普遍早熟。她是标准的西方美女,高鼻梁大眼睛,据她说曾经出过镜,是不是童星就不知道了。每天早上常常迟到,睡眼惺忪的她,一来就趴在桌上,头发也扑到桌上,然后猛的一仰头,乱糟糟的头发就被她五花大绑地捆起来,教室里一片笑声。然后她又似睡非睡地半睁着眼睛,听没听讲,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荷兰女生
总共5个,作为交换生一起进入。普遍的高高大大,应该只有20岁,但如果她们不说是大学在读,初一看,还真不敢想她们是学生,尤其是最壮的那个。这个胖女生,多少有点庞大,看着笨笨的,但英语很不错,上课积极活跃。性格也是直来直去,不像英国人那么委婉。有一天因为冷,我起身关窗,赫然听到一声大喊:No!原来是她不冷,她不要关窗。我感到很意外,觉得这个孩子不太懂礼貌,也不知道体谅别人,但一屋子同学看着昵,我便什么都没有说,裹紧大衣坐下了,总不能跟个孩子较劲吧!
她们中有个女生让我记忆犹新,不仅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她的独特风格。当她的同伴们周末都去逛街shopping的时候,唯有她说不喜欢shopping,她感兴趣的是看各种博物馆,上课发言的内容也常常涉及政治,眼神里透露着的是男性才有的坚毅和果敢。有次路上遇到,她非常有礼貌地主动过来打招呼,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地望着我,邀请我去参加她们的活动。那一刻,我很明确地感觉到,这个姑娘将来一定不简单,或许是第二个希拉里也未可知喔。
法国男生
法国帅哥,实际只上了两个月的课,但他毕竟年轻,进步很快。原来他是一名滑冰教练,其他体育项目也不在话下。酷酷的他,数九寒天也是短袖T恤,一整条胳膊上都是花纹。蕾啦说,这在法国非常另类。我想蕾啦毕竟50左右,思想还是比较保守吧。马上他就吸引到了,或者他就喵上了一个比较西化的日本女生,她高高的个子,据说也特别喜欢体育还有冒险运动,他们算是兴趣相投吧。
这种短期学习,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要结束了?当然现在资讯发达,联络方式也多的很,我想如若真的有情,也许距离不是问题。不过也有同学跟我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他们或许只是一时快乐,一段情而已,不用想那么远。
除了这些孩子,当然还有其他国家的,只不过和他们多些交道。
所谓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既来自世界各地,便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因此基本上每一周都有同学离去,也会有新同学到来,常常的周五下午成了告别日。那一天老师会准备蛋糕,同学们也会带些巧克力、水果来,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并拍照留念。
终于6月1日我们飞回来了。
现在想来,这些孩子们以及老师们,应该都是我人生的过客,今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了。但想起他们,心里还是暖暖的,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那上课的三个月有了温度。感谢她们曾经的陪伴,还有无私的帮助。
孩子们,我爱你们!
学院的老师们、朋友们,我爱你们!
(八)结束语
今天是2018年1月1日,也就是说2017年永远的,和我们挥手了。于是2017年1月18日和6月1日这两天,成了我人生中格外有意义的日子。
在英国,我拍了很多照片,也写了很多美篇,主要介绍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的是我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于是关于旅游就不再重复了。而这个万字的随笔,就算是我对那一段时光的总的记录和怀念吧。
Angela问:你是不是要出版?好期待喔。
其实,这些文字和照片,就仿佛我人生的记录,不为出版,只是个人对文字和图片的嗜好。朋友圈里发送,也只是为了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
昨天已经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深深的刻在心里。
让我们记住美好的,继续未来的路~
网友评论